一臺對講機、一件防刺背心、一輛自行車hellip;hellip;邊檢警官沈晨武,迎著秀嶼港區刮起的刺骨海風,上路了。
海風一陣緊過一陣,夾帶著又咸又腥的空氣,吹得人渾身濕冷。“這是2013年首艘原木進口船舶,讓我們覺得責任很大。”1月11日,褲腳沾著不少泥土的沈晨武帶著3名戰士,從2公里外的執勤點騎著自行車,顛簸著坑坑洼洼的石條道,來到秀嶼港萬噸碼頭卸貨現場。沈晨武說,來自韓國仁川的巴拿馬籍“巴布薩”輪搭靠在秀嶼港,13.5萬根、2.2萬立方米原木快速從秀嶼港分流卸載。
秀嶼港位于臺灣海峽西岸,是目前國內最大、進口原木加工設備最完整、配套最齊全的進口原木集散地之一,進口原木源地現已擴大到美國、加拿大、俄羅斯、澳大利亞和緬甸,形成由木材集散、運輸、加工組成的產業鏈,已設立我國第一個海港的進口木材檢驗檢疫除害處理區,去年秀嶼口岸進境木材達26.4萬立方米、貨值超2.7億元。莆田邊檢站執勤業務一科教導員張維濤說,他們抽調最優秀的4名檢查員、6名戰士,組成邊檢“流動110”,負責所管轄口岸出入境邊防檢查工作,外輪和船員在港的監護,協助對港區道路交通進行疏導,及時處置限定區域內的突發事件等。
左右瞭望、停車檢查,繞著港區,官兵們巡邏一圈需1個多小時。“在巡邏過程中發現問題時,特別忌諱攢一起一塊兒通報,多打幾個電話不礙事,而且發現狀況也要勤停下來查看,不能怕麻煩。”一同巡邏的老兵郭學濃是四級警士長,他已在這個港區執勤了十多年,每一塊路牌、路標,每一道小道,他都牢記于心。老郭說,他們還與當地秀嶼邊防大隊聯合打造“20分鐘法律服務圈”,每名官兵包片管轄區域,結合高清智能數字監控系統,確保在較小的巡防區域內,20分鐘內處置涉法事件,最大限度滿足外輪船方在港的安全感。
“lsquo;巴布薩rsquo;號連續二天作業到凌晨4點,我們也是通宵監護巡邏。”沈晨武拿著對講機,向站指揮中心隨時報告現場動態。他說,最近一直降溫,夜間溫度甚至只有5、6度,這讓沒有暖氣設施的執勤官兵備受煎熬。說話間,車行駛到3.5萬噸碼頭附近,目光敏銳的沈晨武發現兩個人正在路旁的圍欄處倒騰著什么。“你好,請出示出入限定區域許可證。”經仔細詢問后,他發現兩名工人既沒有辦理相關邊檢證件,也沒有施工許可單。“這里挨著涉外口岸區域,沒有證件不能施工。”沈晨武要求他們立即停止手頭的工作,離開限定區域。
“每天重復接發證件、查驗放行的工作,有些寂寞。但對我來說,走在美麗大港上,看著東方大港一天天在崛起,我自豪,我幸福!”一臉憨厚的沈晨武說這話時,臉上笑得像個孩子。 (吳志 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