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仙戲藝人,盧炳宜,現年47歲,荔城區黃石鎮和平村溝邊人,現為3個民間業余劇團團長、6個劇團股東。31年來一直熱心莆仙戲文化事業,為了改變莆仙戲長期以來形成的諸多陋習,盧炳宜下定決心推陳出新,對“老戲老看”的莆仙戲作出大刀闊斧的改革。
黃石鎮自古為歷史文化大鎮,歷史淵源悠久,文化底蘊深厚,老中青少代代傳承傳幫帶,有很深厚的群眾基礎和廣泛的活動范圍。溝邊自然村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九鯉舞的發源地,2008年溝邊九鯉舞成功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盧炳宜就出生于溝邊自然村,從小在積淀深厚的文化大氛圍中熏陶,長期的耳濡目染,培養造就了他的莆仙戲藝術細胞,他的腦海里儲藏著太多有關莆仙戲的內容。16歲開始登臺演出,扮演小生,28歲擔任莆田市雷音劇團團長,33歲起成立荔城區戲館這一民間社團,擔任館長,并陸續成為3個民間業余劇團團長、6個劇團股東。一路艱辛走來,不知不覺從事莆仙戲文化事業已31載,31年來,從“小生”、“戲館館長”到“劇團團長”,角色雖然不斷轉變,但不變的是,一直癡迷、執著于莆仙戲改良的一顆滾燙的心,滿腔的熱血都為的是莆仙戲能擁有更加廣闊的舞臺,更加寬廣的天地。
他決計成立福建省鴻達專業團,推出“五個新”:一是劇本新,特地邀請莆田本土知名劇作家編寫具有莆田地方特色的新劇本,內容涉及江梅妃、陳經邦、林兆恩等耳熟能詳的莆田歷史文化名人,莆田老百姓對他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容易引起共鳴,激發戲迷熱愛家鄉、熱愛莆田本土文化情感;二是數量新,打破傳統做法,舞臺演員人數得到增加,前臺從通常的12-13人增至22人,后臺從通常4人增至6人以上;三是舞臺新,舞臺不管是燈光還是設備全都煥然一新,嶄新的舞臺燈光設備效果奇佳,色彩豐富多樣,低溫,演員不會因過去傳統的散熱燈而滿頭大汗、全身濕透,新產品用電負荷小,安全系數高,還可節約三分之二的電費。四是戲裳新,演員戲裳煥然一新,在傳統戲裳基礎上作一些改進。五是面貌新,不斷“招兵買馬”,精心挑選引進優秀演員,對演職人員的文化修養、練功吊嗓等基本功進行正規化訓練,使得演員整體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以莆仙戲職業“藝人”標準樹立全新形象。
說起莆仙戲的悠久歷史,大多莆田人都能說出一二。莆仙戲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戲種之一,起源于木偶戲,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有1000多年歷史,比聞名世界的京劇“年長”800歲,它享有“南戲遺響”美譽,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文化價值深厚,被譽為宋元南戲lsquo;活化石rsquo;。在近千年的發展歷程中,莆仙戲吸取了民間社會文化與傳統藝術資源,是莆仙傳統文化和民俗景觀的縮影,是莆仙(莆田、仙游)人的唯一家鄉戲。
然而,市場經濟條件下,與其他同類民間文化劇團一樣,莆仙戲如何生存與發展也深深地困擾著莆仙戲藝人們。
談起莆仙戲當前現狀,盧炳宜不無擔憂地說道:“缺乏新意劇情,藝術內涵逐步流失,觀眾趨于老年化并逐步流失,市場萎縮,人才不濟,良莠混雜,莆仙戲的發展前景的確不容樂觀。”長期根植于農村基層,盧炳宜此番看法是他內心感受最真實的體現。
作為莆仙戲藝人,對于莆仙戲的困窘,盧炳宜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為了改變莆仙戲“管理不規范、劇目內容單調、清節雷同、思想內蘊缺失”等諸多現狀,莆田第一團新劇團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組建當中,盧炳宜一心為了打造莆仙戲全新藝術形象。說到盧炳宜對莆仙戲的“改革創新”,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當時為了有效解決大部分戲迷聽戲聽腔聽不懂戲內容的突出問題,不至于出現“鴨子聽雷公”類似的尷尬局面,盧炳宜率先想到采用電腦幻燈片放映劇本字幕,這樣一來,新老戲迷對每一出莆仙戲的劇情有比較深入的了解,不管是晚上還是中午,都可以采用電腦幻燈片放映。后來,在盧炳宜的帶動下,電腦幻燈片便在全市各個劇團中鋪開,并得到莆仙戲藝人、戲迷們的認可。
對此,筆者有著比較深刻的體會,說來自己也是此番改良的直接受益者,自從采用電腦幻燈片放映劇本字幕以后,頗喜歡咬文嚼字的我每每看完戲,對戲劇內中劇情便有了深入的了解,看完戲之后還會把觀感說與他人一同分享。 (蔡建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