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阮啟煌正在為受助的走失孩子洗頭
“太感謝了,你們就是我的親人,是您的話讓我重新對生活充滿希望,現在我終于靠雙手實現自己的社會價值hellip;hellip;”。昨日,來自湖北恩施的龍金林緊緊的拉著市救助管理站指導員阮啟煌的手,激動地說。原來龍金林是個雙肢肌肉萎縮的殘疾人,對生活、工作等失去信心,前不久,他在接受市救助站救助時,通過阮啟煌給他講解一些相關政策和勸告,讓他重拾對生活的信心,還積極為他介紹工作,同時還送他衣服等一些生活用品,解決了他后顧之憂,如今,龍金林通過自己的勞動每個月都有1700多元的基本工資。
阮啟煌,1996年從部隊轉業至市民政局工作,2006年調到市救助站至今,先后救助過生活無著落的流浪人員不計其數,并為很多受助人員介紹工作等。被許多受助者親切地稱為,流浪人員的“貼心人”。“救助站的主要工作是臨時幫助一些生活無著落的困難人員,是黨和政府為民辦實事的工作,每次看到一些困難人員得到及時幫助后,自己心里也很開心,畢竟自己是在做一份上為政府分憂、下為百姓解難的好事”。 阮啟煌笑著說。
“阮指導員平時在做好黨建、和職工的思想工作的同時,對職工的生活也特別關心,前段時間一位職工因為孩子生病住院,得知情況后,指導員與站長多次組織前往醫院看望,為了讓該職工安心照顧好孩子而不影響工作,指導員主動承擔了替同事值班的工作,無論誰有困難找指導員,他都會熱心的幫忙,在大家眼中,指導員既是長輩,更像好朋友”。救助站司機彭少偉告訴記者。對同事阮啟煌處處關心,對受助者其也是用滿滿的愛心給予關懷、幫助。一位來自新疆喀什11歲的少數民族小男孩,瞞著家人獨自踏上南下的列車尋找在南方打工的親人,但因為不清楚具體的位置,而流浪到我市,被相關部門及時送到救助站,但因該孩子只會講少數民族語言,救助工作一時陷入困境,為了盡快幫助孩子找到家人,阮啟煌與同事通過各種方法與孩子溝通,了解孩子的身份,經過多方努力,終于找到一位在市區務工的新疆籍人員幫忙翻譯,最終與新疆民政部門取得聯系,順利送該走失少年踏上返家之路。 “當初該少年剛被送進站時,顯得有些緊張,衣著襤褸,蓬頭垢面的,于是馬上安排熱水為他洗澡、洗頭等,考慮到少數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就特地找到清真風味的飯店為孩子買了一份牛肉拉面,看著孩子狼吞虎咽的吃面時,當時我就忍不住流下淚來”。 阮啟煌說:“自己也是為人父母,當時心里在想,這么小的孩子在人生地不熟的他鄉走失,家中的親人一定非常著急,所以當下就決定無論如何也要盡快幫孩子找到親人”。
采訪中,一位救助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阮啟煌總是滿腔熱情做工作,對于受助對象也是如親人般的熱情接待,一些不了解救助工作相關政策等,他也總是耐心的講解,并經常組織志愿者上街勸導等,很多次已經都大半夜了,但他還在辦公室里加班加點的整理相關材料,這種忘我工作的精神很讓人欽佩。“老阮的工作非常認真、細致,很多工作他都安排的井井有條,正因為有老阮這樣的工作勁頭和全體工作人員的努力,我們先后獲得民政部、民政廳和市委、市政府的各種榮譽稱號”。市救助管理站站長林文瑞說。 (時報記者 翁志鵬 實習生 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