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每天大約三點鐘左右,在涵江的老街上,總能出現一種“當啷當啷當啷hellip;hellip;”特有的叫賣聲,只見一邊肩挑魚丸擔,一邊用湯匙敲碗的“魚丸伯”走街串巷叫賣著。
魚丸擔前面部分是鍋、碗、灶和裝有調味料瓶、罐,后面部分上層放水的水箱,下層放著燒火的小木柴。“魚丸伯”一會兒挑著走,一會兒放下擔,他仍用左手四指緊托碗底,大姆指扣于碗內側,用虎口扣住湯匙柄,然后有節奏翻動手掌,讓湯匙擊打碗邊,發出一種清脆的聲音,傳的很遠,直敲進人的心坎里去。
小時候聽大人說,這可是福州最正宗的魚丸叫賣法,涵江老街上賣魚丸“魚丸伯”正是福州人,他們早年來涵江賣魚丸謀生。
午覺后的人們上前來買,“魚丸伯”熟練地抓起幾顆魚丸,順手丟進滾燙的高湯中,三兩下,魚丸在湯鍋里載浮載沉,“魚丸伯”從擔子另一頭取出小瓷碗,放些早已切好的蔥花和油等調味料,再從沸鍋旁一小鍋舀出熱呼呼的鮮骨頭湯倒進碗里,最后再把煮熟的魚丸撈到湯碗里,一碗色澤潔白、富于彈性、肉餡香松、口味清爽的魚丸端到你的面前了,食客們捧著碗站在擔子前津津有味地吃著。食客吃完走開,“魚丸伯”就又碗匙夾擊著邊走邊叫賣。
聽說,魚丸一般鰻魚、馬鮫等,將剔除魚頭、魚骨、魚皮的魚肉揉碎,搗成泥糊狀,調拌優質薯粉為皮,用精肉、蝦仁等作餡,抓一把魚泥,填上肉餡,握了拳頭,就擠出一粒“乒乓球狀”的魚丸來,并用湯匙順勢撥出丸子來,在鍋中以中火煮熟。
小時候,小孩們時常死纏硬磨著大人,他們才給買上一小碗,解解葷嘗嘗鮮,在吃魚丸時,最忘不了就是那彈牙的口感了。后來到城里工作,再也吃不到涵江老街上的魚丸,偶爾在超市買了魚丸,沒想到,低價的魚丸在口感和味道上,竟跟記憶中的魚丸相差甚遠。味道不僅不鮮、不甜,口感的彈性似乎彈得有些“不自然”。后來才知道,有些制造魚丸的工廠,為了壓低價格,但又要保持它的脆度,摻雜了許多添加物來“調整”。知道這個消息后,我也斷了想吃魚丸的念頭了。
大約在八十年代后,涵江老街上那親切的魚丸叫賣聲消失了,再見不到“魚丸伯”走街串巷叫賣的身影了。也許讓它留在回憶中,才能增添美感吧! (李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