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劉燕瓊(右一)受邀參加會員婚禮時,向新人敬酒祝福 艾佳/攝
一段不幸的婚姻經歷,讓她產生了辦婚姻介紹所的想法,成為一名專職的“紅娘”,她就是——劉燕瓊,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農家女,憑著誠信、負責的態度,贏得了許多求偶者的好評,其所經營的“甜蜜事業”也蒸蒸日上。近日,記者來到位于市區筱塘南街的“紅線婚姻介紹所”進行深入采訪,只有近20平米的民房是劉燕瓊集居住、辦公的場所,映入記者眼簾的是辦公桌上和墻上或擺放、或掛著很多糖果,不大的辦公區布置得井井有條,充滿喜慶的氛圍。“這些糖果都是通過我介紹后,成功走進婚姻殿堂的客人送的”。 劉燕瓊告訴記者。
今年43歲的劉燕瓊出生在城廂區華亭鎮一個普通農民家里,因為家里經濟有限,初中畢業后就選擇了打工,后結婚成家并有一個女兒,然而生活總是有許多的想不到,就在女兒6歲的時候,另有新歡的丈夫卻離她而去。迫于生計,她只身帶著年幼的女兒北上遼寧、南下廣西等地打工,擺過小攤,開過食雜店,全身心的撲在賺錢養育女兒上,但生活過的還是十分困難。
離婚后,為了給孩子一個好的成長環境,很多親友一直勸劉燕瓊再找個伴,也幫忙介紹過幾個,但都沒有成功。為尋求幸福的姻緣,劉燕瓊開始到婚介所為自己征婚。“輾轉了三四個婚介所,我發現這一行很多工作人員的素質都有待提高,明明雙方的條件并不合適,婚介所也安排見面,只為了多收些會員的費用,不少婚介所存在登記的信息與現實不符,甚至一些是懷著其他目的前去登記求偶信息,令不少想求偶的人真假難辨。”劉燕瓊說。那時,她就在心底暗暗地想:現在對這一行需求的人這么多,為什么不能好好服務、正正規規地干好這一行呢?何不自己開辦一家婚介所呢?
談起辦婚介所的初衷,劉燕瓊說,其實那時候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通過自己辦婚介所給自己找個合適的對象而已,與其去求別人,不如靠自己,同時也可以幫助一些與自己同樣遭遇的人找到幸福,只要自己找到另一半后就不干了。“但隨著自己婚介所的成立后,發現身邊有不少人在求偶過程中也有被騙的經歷,這更堅定自己辦好婚介所的決心”。劉燕瓊說。2002年,劉燕瓊在親友的幫助下,婚介所很快開張了,并取名為“紅線婚介所”,因為自己有上過不良婚介的當,所以,其對虛假信息深惡痛絕,對入冊登記的客人必須做到身份證、單身證明、學歷證明、收入證明缺一不可,家庭情況信息更要詳細,并親自進行調查虛實,發現虛假信息其總是毫不客氣的予以拒絕,并警告對方。從婚介所開業至今,劉燕瓊一直提倡真誠與愛心,婚介所口碑一直很好,吸引不少求偶者慕名前去登記,雖然業務量不斷擴大,但其卻始終堅持以最少的收費,給求偶會員最優質服務,對于一些困難的會員,甚至所有的費用都予以全免。在記者采訪中,不斷有求偶者打進電話咨詢相關事宜。
俗話說:“寧拆十座廟,不拆一段緣”。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家住荔城區拱辰街道的一位離異女士“談對象”時,看哪一位男士也不順眼,原來,她發現所接觸過的幾位都比前夫差遠了,得知情況后,劉燕瓊便一門心思地撮合這對已分手的夫婦,經過苦口婆心的不斷勸說和多次的作雙方思想工作,這對“冤家”終于復了婚。離婚女婚姻不幸,因此知道什么樣的婚姻幸福。當會員私下里征求她的意見時,她會推心置腹、毫不保留地坦誠相告,很多會員親切稱其“阿瓊”。“離婚其實雙方都很受傷害,遇到夫妻雙方還有挽回的余地,我就會盡全力勸說”。劉燕瓊說,同是天涯淪落人,因為自己有過不幸婚姻的經歷,所以特別能體會一個人失去婚姻的孤單、無助和無奈,辦這個婚介所并不為錢,而是把所有的會員當成自己的朋友,圖的是盡可能地幫助在婚姻路上彷徨或痛苦的人,不重蹈自己的覆轍,找到幸福的另一半。
劉燕瓊在接受記者采訪過程中,恰巧一位原來的會員朱先生帶著“紅蛋”前去道謝。原來朱先生是荔城區黃石鎮人,前年因為妻子不幸患病醫治無效去世,后經朋友的介紹找到劉燕瓊,在劉燕瓊的撮合下終于覓得另一半,并走在一起,還生了一個兒子,今天是朱先生兒子滿月的日子,高興之余,特地帶著“紅蛋”來感謝劉燕瓊。朱先生滿臉高興的對記者說: “阿瓊這個人做事認真,有原則,處處為會員著想,當初找她真的沒有找錯人,如今自己和妻子在鎮上開了一個服裝店,日子過的很幸福”。
想要成就一樁婚姻,做紅娘的可不能閑下來,那就得“磨破了嘴皮子,走破了鞋底子”,從登記到撮合一對有情人走到一起,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每天都在為擇偶雙方進行配對、安排見面等事而忙著,有時候還要一起幫忙協調聘金、嫁妝等來回的奔波,特別是遇上一些講究封建思想時,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有可能撮合在一起,當一個稱職的紅娘也是件疲心勞身的活,但每次看到一對對有情人牽手走到一起,心里真的很開心,能夠為喪偶、離異或大齡青年找到另一半,這也是做了一件好事,自己苦點、累點都不算什么”。劉燕瓊笑著說。會員高先生與妻子小蘭就是在劉燕瓊經過近半年的撮合下,才最終打破雙方家長的層層阻力而有情人終成眷屬的。記者通過電話聯系了高先生,他告訴記者,當初他們是通過紅線婚介所的介紹,與現在的妻子一見鐘情,但因雙方家長思想都比較封建,以“八字不合”、“生肖相沖”、“犯六沖”等理由,并以斷絕關系來反對這門親事,急得他們兩個不知所措,還好是劉燕瓊不厭其煩的作雙方家長的工作、勸說,分析封建思想等傳統陋習對婚姻和家庭造成的弊處,近半年的時間,劉燕瓊不下30次來回雙方跑,終于得到雙方父母的理解并點頭同意。“我們和妻子能夠在一起,真的很感謝劉燕瓊的幫忙,目前我們孩子已經快5歲了,如果當初沒有劉燕瓊不辭辛苦、勞累的說服雙方家長,我和妻子不可能有機會在一起生活”。電話那頭,高先生說道。
據記者了解,劉燕瓊在發展會員時,一直堅持“人品第一、條件第二”的原則,她把通過嚴格把關的會員輸入電腦,辦成“婚姻超市”,方便大家雙向選擇,并經常對所有登記的會員進行深入了解、核準資料,確保求偶者信息的真實性,盡可能避免部分處心積慮為自己 “精心包裝”從而進行欺騙行為事情的發生。此外,逢年過節,她還經常組織單身一族聚餐、唱歌,開展一些集體郊游、8分鐘交友或登山比賽等健康向上的文娛活動,增進會員間的交往、了解。
劉燕瓊的婚介所從2002年開業至今已走過10個春秋,先后共撮合了300多對有情人找到心中理想的另一半,但至今其還是單身一個人在為這份“甜蜜”的苦差事而忙碌著。她告訴記者,在撮合會員的同時,也不乏一些優秀男士的追求者,目前最大的心愿是希望已經上高中的女兒能夠健康成長,等到女兒考上大學后,才會考慮給自己找個另一半共結連理。(時報記者 翁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