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吳秋泉與愛人在看他們結婚四十周年的照片
一位開過裁縫店,帶出學徒近500多人,先后還辦過服裝廠、鞋廠的普通老人,如今生活無憂的他,卻在忙著安排自己將來的“后事”。他就是吳秋泉,一位年過六旬的老人,不但志愿將來無償捐獻自己的遺體,還動員老伴也一起參與。近日,記者來到其位于市區某小區的家里進行采訪,得知記者的來意后,其高興地說:“太好了,希望你們幫我了解一下有關捐獻遺體的渠道和程序,一直為這事而發愁著hellip;hellip;”。
吳秋泉,1951年出生在荔城區黃石鎮江東村一個普通家庭,高中畢業后,因為各種原因而沒有進入大學學習,從此選擇當一名裁縫,并在鎮上開了一家裁縫店,因為其誠信經營,手工精湛,贏得了很多客人的信賴,也帶出了500多名的學徒,成為80年代初部分先富起來的“萬元戶”,成為遠近聞名的“名人”。如今,年過六旬的他與老伴在市區的家里過著平靜的生活,平常在家里喜歡養花、看報,特別是比較喜歡關注社會動態。早在2009年初,其在報紙上看到關于遺體捐獻的報道后,心中就萌發了今后自己也志愿捐獻遺體的想法?!八篮笈c其用棺材等方式下葬,都是占用國家的土地,還不如把遺體捐獻出來,給社會或科學研究做一些幫助,這個想法也得到老伴及子女的支持”。吳秋泉說,土地資源很緊張,捐獻遺體是為來了死后不與活人爭土地,不占用一寸土地,希望把有限的土地資源,留給無限的后代子孫。
“幸福其實很簡單,幸福不需要擁有很多金錢,只有健康才是真正的幸福,如果沒有了健康,什么幸福都沒有了,老人的健康就是子女最大的幸福,如今孩子們都成家立業了,自己沒什么后顧之憂,能有今天的好日子,是政府和社會給予的,我只能以這樣的方式回報政府和社會,從我有了捐獻遺體的想法后,也在一直做老伴的思想工作,只是老伴的身體不是很好,總是有很多的顧慮。如果有一天,我是正常的情況下離開人世,我希望把我的遺體獻出,用于醫學科研,萬一是非正常離開人世,我也希望把自己的眼角膜等一些器官捐獻給社會,去救治那些需要的人,一舉多得,功德無量啊”!吳秋泉毫無忌諱地說道。采訪中,一直在一旁的吳秋泉愛人黃素金說,老頭子的思想很開明,經常說真正懷念一個人不在形式,而是在心里,應該摒棄封建的傳統觀念,多提倡新的生活理念和態度,多為子孫后人著想,這樣的人生才不會活的太累,全家對他的想法都沒有意見,因為他是很倔的一個人,認定后就一定要做到的。
據了解,吳秋泉不僅志愿今后將自己的遺體無償捐出,也經常給愛人講捐獻遺體對社會的種種好處,還動員在老家的父母不要購買墓地等。吳秋泉說,死后不與活人爭一寸地,不給子孫填麻煩,只有這樣才對得起子孫后代。
為了幫助吳秋泉了解捐獻遺體的相關程序,記者與市紅十字會取得聯系,據市紅十字會的工作人員陳慧白介紹,遺體捐獻對國家,對社會都是一件好事,根據遺體捐獻的相關要求,捐獻者必須到所在的紅十字會申領遺體捐獻登記表,并需要捐獻者本人及親屬簽字。據了解,根據遺體捐獻的相關要求,遺體捐獻必須在志愿者逝世后2小時內通知相關接受站;人死亡后超過3個小時,就失去了利用遺體進行醫學研究的價值;超過4個小時,死者的眼角膜也將失去其移植給需要光明的人的作用。
記者結束對吳秋泉的采訪后,在記者出門的時候,吳秋泉的愛人黃素金對記者表示,其經過考慮,今后也愿意將自己的遺體一起無償捐獻給社會。 (時報記者 翁志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