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一股強冷空氣殺到,福建氣溫大幅“跳水”。在離陸地30多海里的莆田石城海域,邊防檢查員姚瑤正沿著塞拉利昂籍船舶LEDOR號輪船側的懸梯,搖搖晃晃向上攀爬。原來,這是當地邊檢部門設立的“海飄窗口”,作為一項便利服務,隨時為外輪在海面上辦妥入境證件。
海面上刮著大風,浪高近二米。在姚瑤的正下方,一艘交通艇正開足馬力,死死地用船頭頂住LEDOR號輪,盡力保持船身的平穩。由于風大浪急,交通艇如同一葉扁舟隨涌浪起伏。當姚瑤登輪完成船舶入境證件檢查任務后,返回懸梯攀爬到三分之一時,一個大浪將交通艇的船頭掀了起來,也差點兒把他掀到海里。
10秒,30秒,1分鐘,2分鐘hellip;“嘭!嘭!”,姚瑤從40多級的懸梯上下來,蹬上了交通艇,長長地舒了口氣。LEDOR號輪從印度欽耐港運載22000多噸鐵礦砂,途徑石城海域,需要停留并辦理邊檢手續。接下來姚瑤要做的,是回到設在碼頭的辦公執勤點,將LEDOR號外輪的核查情況傳真給位于市區的檢查窗口,收到信息后,辦證窗口就能馬上為該輪辦理入境手續。
秀嶼港位于臺灣海峽西岸,已與27個國家和地區的50多個港口實現通航,是我國沿海對外開放地帶及對臺往來的交通樞紐。臨近新年,液化天然氣、電煤、鐵礦石等能源進口需求呈現井噴趨勢,各類外國貨輪紛至沓來,港口的運輸能力正在接受考驗。為此,莆田邊防檢查站建立了“海飄窗口”,實行24小時全天候“靠前服務”,實現外輪不用到港,即可在海面上辦理入境驗放手續。
“海飄窗口”的設立,將辦證窗口前移了30多海里,大大方便了船舶代理公司。原先為外輪辦理邊檢手續,他們要先到停在錨地海面的外輪船上拿資料,然后送到市區邊檢窗口,辦完手續再返回錨地將資料送回船上。這項舉措推出后,辦證時間縮短為半小時,為每艘外輪節約運行成本超過數萬元。僅此一項,近月來就為船方節省60多萬元。然而,便利服務的背后是邊檢警官的辛勞付出。
“為了給外輪節約2小時,從去到回,我們得換乘2輛車、3艘交通艇,多耗時10個多小時。”當天上午,連續十多天加班加點的檢查員姚瑤只能自帶泡面充饑,手上還拿著對講機,帶著沙啞的嗓音不斷呼叫。殊不知,原籍上海的姚瑤剛新婚不久,還沒休完婚假。當接到指揮中心通知,他甚至來不及和新娘子蘇迎擁抱告別,立即返回一線執勤崗位。當同事問姚瑤,新娘子是否理解時,他點點頭,憨厚實在地笑笑說,通關環境大大優化后,眾多國際海運巨頭紛紛聞風而來開辟新航線,僅香港華力公司就投資3億美元,建設國際航運物流園,他打算有空時帶新娘子來看看熱火朝天的碼頭作業,爭取更多“后方支持”。 (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吳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