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合作社村民正在茶園里鋤草
城廂區華亭鎮鄭莊村原來是個極其貧困的小山村,全村有100多戶,人口500多人。近幾年,該村通過大力發展特色生態農業經濟,村民們都踏上了小康之路,許多村民在市區購買了房子,提起這一切的變化,鄭莊村的村民無不稱贊他們的好書記,被村民戲稱為“致富領頭羊”——鄭亦新。日前,城廂區文聯組織市攝影家協會及部分市媒體記者深入鄭莊村進行采風時,記者對鄭亦新進行了采訪。
今年35歲的鄭亦新是土生土長的華亭鎮鄭莊村人,初中畢業后,因當時家鄉交通閉塞,經濟落后,就選擇了外出闖蕩。在外闖蕩期間,頭腦聰明的鄭亦新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也見到了外面很多地方發展面貌,想到了自己家鄉的貧困落后,內心非常沉重,在經過長期的深思熟慮后,覺得自己在外,雖然有可觀的收入,但聯想到家鄉的面貌,因此,他自己決定回到家鄉。回鄉后,憑自己在外闖蕩期間所見所聞,看到隨著生活的水平不斷提高,茶葉的市場前景十分廣闊,他聯想到本村氣候適宜,山清水秀,環境幽雅,場址易選,同時,該村很早之前就有種茶、產茶的基礎。這種種有利因素讓他眼前為之一亮,心頭為之一動,他從此便踏上了發展生態種植致富之路。鄭亦新深知,自己的家鄉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交通閉塞,經濟極其落后。雖然自己在外面混得不錯,但大多數的鄉親們的生活還很貧困。讓全村人和他一起走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才是真正的富裕。2009年,他毅然放棄了在外的生意,回鄉辦起鏡湖(福建)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并與2010年當選村支部書記,從此也踏上帶領村民脫貧致富“領頭羊”之路。
鄭亦新告訴記者,當初剛回鄉時看到村民是生活狀況沒什么大的變化,因為村里在很早就有種茶、制茶的基礎,同時村子所處的環境幽雅,氣候適宜,于是產生了帶領大家走發展特色生態種茶的念頭,經過一番市場調查發現,發展農民合作社才是帶領大家脫貧致富的可取之路。“剛開始把發展合作社的想法告訴大家時,許多村民都不了解是什么模式,為了打消大家的顧慮,我們特地邀請了相關專家、技術人員為大家講課,并加大政策和有關制度進行宣傳,讓村民們認識到發展合作社的好處,提高大家參與的積極性”。鄭亦新說。
在鄭亦新的帶領下,投資1000多萬元,很快,城廂區鏡湖茶果農民專業合作社組建成立。鄭亦新說,合作社是村民通過用土地參股、年終分紅的形式,發展有機茶葉種植,平時村民們可以受雇在公司里上班,讓大家既是股東又有工資,提高大家的收入,同時實行統一購買、收購等形式,減少開支又拓寬銷路,讓村民真正得到實惠。村民鄭清華告訴記者,自從鄭亦新回鄉召集大家發展農民合作社后,大家的收入較比以前多了1.5倍左右,通過資源整合,實行合作社加農戶的模式,走規模化、產業化、品牌化的發展道路,生產的“三紫牌”有機茶銷路十分喜人,鄭莊村也脫掉貧窮、落后的帽子。一位目前在鏡湖(福建)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上班的村民李慧說,自己家里的地也入股合作社,同時還在公司里上班,一個月也可以多一筆收入,比以前自己家里單打獨斗的要輕松很多,收入也更高。
據記者了解,鏡湖(福建)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通過自主創新“三紫”品牌,走品牌營銷之路,整體推進有機茶產業發展。加大有機茶種植和低改力度,目前建立500多畝有機茶示范基地,同時積極引導周圍茶農科學發展有機茶,制定科學的有機茶生產標準和生產方案,建立有機茶基地,輻射帶動周邊農民創收,指導茶農嚴格按生產有機茶的標準進行操作和管理;積極引進先進的茶葉工藝,有機結合綠茶獨有的加工工藝進行生產加工,使新干的有機茶制作工藝發生了質的飛躍,也讓村民嘗到農民合作社帶來的經濟效益,被評為2011-2012年市級龍頭企業等諸多榮譽。 (時報記者 翁志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