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一群普通的老人,因為共同的興趣愛好而聚在一起,組建了樂器簡陋、行頭粗糙的小劇團,一翻細心地裝扮后,他們粉墨登場,用最真實的情感、最樸素的鄉音,演繹戲中人的悲歡離合,細數生活中的喜怒哀樂,隨著鑼鼓一聲敲響,樂聲驟起,現代小戲《計生妹征婚》正式演出,臺上演員們嫻熟的演技、精彩的內容不時贏得臺下觀眾一陣陣雷鳴般的掌聲。這是日前的一個傍晚,記者在鳳凰山公園群眾小舞臺見到的一幕,原來這是阿炳文化大院的文藝宣傳隊正在這里演出,吸引了不少市民駐足觀看。
阿炳文化大院是由曾金炳發起,與一些愛好相同的退休老人一起組建的,現有成員近20人,其中最大的年齡72歲,最小的也已經50多歲。今年72歲高齡的曾金炳是常太鎮溪南村人,因為從小家境貧窮,小學還沒畢業就拜師學藝,擔起養家糊口的重擔,但頭腦靈活的他不甘落后,趁著改革開放的春風,下海自己創業,并取得了不小的成績,成為當時先富起來的“名人”。阿炳說,隨著自己的年齡不斷增高,孩子也漸漸成人,并各自成家立業,其與老伴在家安度晚年,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因為喜歡文藝,于是產生了組建文化大院的念頭,2007年其與一些同樣愛好文藝的老人開始著手組建文化大院,為了讓大家有個固定的活動場所,其把位于市區的房子騰出來,還自掏腰包購買各種樂器、道具等。記者在該文化大院看到,該大院為兩層民房結構,面積近200平方米,一樓為活動區,二樓則為阿炳與家人的生活區,活動區設有圖書室、棋牌室、舞蹈池等。一位阿炳的老街坊告訴記者,目前在市區的房子是供不應求,房租也是一漲再漲,但阿炳為了辦好文化大院,硬是把自家的房子免費騰出,每個月至少減少好幾千元的手收入,這種精神很值得大家學習。家住筱塘社區的鄭雪芳,也是該文化大院的成員之一,同時還是文藝宣傳隊的負責人之一,她告訴記者,自其從市食用菌有限公司退休后,因為熱愛莆仙戲這一古老戲曲的表演,加上其年輕時當過莆仙戲演員,具有一定的功底,加入了該文藝宣傳隊,通過與大家平時一起演出,不但讓其晚年的文化生活變的更豐富多彩,也讓身子骨越來越硬朗,心態也變年輕了。“為了支持阿炳辦好文化大院,他的妻子陳秀金可以說是功不可沒,不但任勞任怨,還主動承擔起后勤工作,為大家燒水供茶和打掃衛生等”。鄭雪芳如是說。
“隨著社會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現在很多如:結婚、祝壽、喬遷、宮廟慶典等民俗活動,都會邀請我們過去表演增加氣氛,不過我們還是依然堅持每周擠出時間自己排練一次,并在鳳凰山公園的群眾小舞臺為市民無償表演不少于兩次,增加市民平時的文化娛樂生活”。阿炳告訴記者。
據了解,阿炳文化大院自2007年組建以來,還經常參加各級各部門組織的文化“三下鄉”等活動,“鄉土演員”將內容多樣、健康向上的“鄉土節目”搬上舞臺,通過自編自演的現代劇、古裝劇、三句半等形式,將黨和政府的致富方針、優惠政策、平安建設等內容融入其中,寓教于樂,深受觀眾的歡迎,并取得了良好的宣傳效果。(時報記者 翁志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