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重乎根,水發乎源,人本乎祖。無論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還是馮陳褚衛hellip;hellip;百家姓,家家都有一本“賬”,姓姓都有一部“書”。在生生不息的血脈相傳中,我們來自哪里?我們的老祖宗是誰?在我市,就有一位已70歲的老農民,花費近5年時間,尋根問祖,序修族譜。他就是秀嶼區東莊鎮西溫村的農民翁國榮。
今年70歲的翁國榮,是一位地道的農民,是什么讓其讓他放下鋤頭,拿起筆桿修編族譜?作為一個僅初中文化的農民,修編族譜過程中會遇上哪些困難?帶著種種疑問記者來到翁國榮家中進行了解、采訪。剛踏進其家門口記者看到,翁國榮正埋頭校對著族譜的樣本,談起最初修編族譜的想法時,翁國榮告訴記者,修編族譜是從2008年開始有這個念頭,當初跟隨市六桂文史研究會多次前往廈門、漳州等閩南一帶參加有關六桂宗親的懇親活動,看到一些臺灣等各地的宗親都有族譜,而且都做的非常不錯,特別是市六桂文史研究會翁文地會長、翁忠言等人也一直勸說修編一本族譜,所以也就抱著試試的心態投入修撰族譜。“修撰族譜本身就是要對歷史、文化有很深的了解,特別是自己沒有什么文化,做起來難度可想而知,從收集資料方搜集、走訪、考證后如線穿珍珠般整理歸類等整個過程特別累人,幸虧得到翁文地、翁春樹、方瑞林、龔東方等宗親大力支持,要不我還真的沒有辦法完成這么大的一件事情,修撰族譜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要讓后人懂得自己先人來自哪里,要是能在有生之年,將后人認祖明宗,也算是對家族的一份貢獻。”翁國榮說。采訪中,記者看到翁國榮堆放在桌上50多本厚厚的底稿等資料,足有30多斤重。翻開族譜的底稿,目錄、先祖繡像、懷頌先祖、淵源概述、民俗風情等十個大類,記者大概算了一下,整本族譜大約100多萬字。
“在修撰過程中,很多人都讓我感動不已,不少村民得知我在修撰族譜,也都給予大力的支持,村民翁國賢、翁金儀分別捐出6000元、1000元用于印刷,北高鎮竹莊村的翁建亮、翁建輝、翁美徒也各捐1000元,目前共收到各宗親的捐款達30000元之多,讓我能夠順利的進行下去。”翁國榮說:“從修撰族譜開始,家里人也給了我很大的支持,家里的全部事務都由老伴lsquo;承包rsquo;,為了支持我修撰族譜,遠在外地的兒子也給我寄回3000元。”記者采訪中,市六桂文史研究會會長翁文地告訴記者,翁國榮認真、執著的責任心很值得讓人學習,一個只有初中文化的農民能夠修撰族譜,這已經就很了不起,更何況他還很系統、完整的修撰完成。“國榮真的很不簡單,為了修撰族譜他付出了很多,不僅是時間和精力,他還自掏腰包請人打字等。”翁春樹說。
據了解,翁國榮在該村還是個熱心腸,只要村民有事找他,其都會熱心的幫助,在村民中威望不小。“自己年紀大了,子女也都事業有成,沒什么可操心的,能夠發揮一些余熱多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也非常的開心。”翁國榮說。
另據翁國榮介紹,他所修撰的“其蘭翁氏族譜”目前已全部完成,即將印刷出版。(時報記者 翁志鵬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