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紅柿掛滿枝頭,蘿卜碩大豐滿,白菜郁郁蔥蔥hellip;hellip;近日,在荔城公安邊防大隊的蔬菜地里,官兵將新鮮蔬菜裝滿了一個個菜筐,添進了官兵食譜的“綠色菜單”。該大隊政委葉金友介紹說,這喜人的一幕,得益于部隊因地制宜建設菜園子,不搞華而不實的種植、養殖“面子工程”,豐富了官兵“菜盤子”,促進了農副業生產健康發展。
奇事,栽菜用尺子量?今年初,葉金友政委剛到該大隊任職,有一次在基層機動分隊蹲點,和正在地里勞動的戰士聊天。來自山東濟南的戰士小姚告訴他,分隊干部要求蔬菜要種得像操場上的隊列,橫成列,豎成行,菜地垅整得要像被面。戰士們為了“整”出水平,搭進去了不少休息時間。還有的戰士的話更“到位”,上級檢查組沒來,菜熟了不讓摘,豬肥了不讓宰,官兵等得“花兒也謝了”。
“官兵種菜養豬,是為了改善伙食,節約開支。但是有的單位搞農副業生產時,想到的是lsquo;達標rsquo;、lsquo;評先進rsquo;、lsquo;搞亮點rsquo;。”葉金友政委在大隊黨委會上擲地有聲,這種只算lsquo;政治賬rsquo;,不計lsquo;成本賬rsquo;;只對上面負責,不講經濟效益的做法,只會打擊戰士生產熱情。 大隊黨委“一班人”深深感到,養豬種菜雖然是不起眼的簡單事,但對付這簡單事也必須尊重科學。如果不切實際地按“本本”辦,只能助長形式主義,到年底一算賬,賬上都是“窟窿”。
找準病根就對癥下藥。為此,該大隊將不長肉的豬賣掉,關閉“華而不實”的兔圈,并結合駐地特點,改成雞、鴨、鵝、鴿為主的家禽養殖場;邀請駐地農業專家,進行業務指導,通過現場勘測、檢驗后,根據部隊的地理環境和土壤成分,制定出科學合理的種植計劃,選擇豆角、空心菜、莧菜等10余種品種優、長速快的蔬菜,使營區所有的邊角地都得到有效的開發利用。同時,對農副業生產基地的灌溉和排水系統進行科學改造,形成以中央水池為主,灌溉水渠為輔的水利樞紐,有效緩解農副業生產基地的內澇壓力。此外,大隊還指導機動分隊辦起了小作坊,腌蘿卜干、做咸菜,改善官兵生活。如今,該大隊日產蔬菜瓜果超過50多公斤,肉食自給率達到了60%以上,部隊伙食費使用率平均提高了10到15個百分點。
該大隊還舉一反三,將農副業生產做為典型培樹,引進企業管理中的績效管理法,建立起長效管理機制,并將種植、養殖收益的60%補入官兵伙食,20%用于擴大再生產,20%用于生產獎勵,基本形成了綠色種植、生態養殖、循環利用、生態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他們還先后修訂完善了軍需戰備預案、應急保障預案等,全面提高官兵應急處突的后勤保障能力。 (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吳志 唐順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