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今天的莆仙民眾,如果碰到雨天,大家就會穿上布的或是塑料的雨衣,撐著傘,就不怕被雨淋著了。可是遠在古代,人們沒有我們今天的雨衣和雨傘,古人用來避雨的主要工具是“蓑衣”與“斗笠”。
查歷史,國人運用“蓑衣”與“斗笠”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一部以反映當時社會生活的民歌《詩經》,其中“小雅·無羊”,就記有“爾牧來思,何蓑何笠”。何通荷,引申為戴。全句意思是你的牧人來了,戴著蓑衣戴著斗笠。那么“蓑衣”是什么東西呢?根據莆仙兩地遺存的實物看,它是一種用棕櫚的葉子,經加工而編織成的一種避雨用的外衣。人們穿上這種蓑衣就不怕風吹雨打了。特別是農民,經常在田間作業,有了這種蓑衣,勞動時就方便多了。所以,至今留有這種蓑衣的,多數是農村的農民。
舊時,莆仙農民用以避雨的工具,除蓑衣外,還有一種斗笠。這種斗笠又有兩種:一種平原人用斗笠,笠形大,徑約四十至五十公分;另一種為山區用笠。其中除平原笠外,還有一種婦女專用笠,即八寸笠。不管是哪一種笠,其用料又分三種:一種以竹篾與竹葉編造的,叫“竹笠”;一種以麥桿編造的,叫“麥桿笠”;一種以草 編造的,叫“草笠”。其中“竹笠”用來避雨,“麥桿笠”與“草笠”主要用于夏天遮陽。至于山區婦女用的“八寸笠”,常用竹篾竹葉或麥桿編造,笠頂飾以紅色絨毛球,笠下系以雜色毛線擰成的纓帶,然后蓋在頭上既實用,又美觀雅氣,可以說,這種“八寸笠”是山區婦女頭上特有的一種裝飾品。再說,這種“八寸笠”除上述用途外,還有一種用途,那就是用來保護頭部。因為,建國之前,莆仙山區尚未開發,群眾出入,只有那山間的羊腸小道,而小道兩旁又叢生荊棘蘆葦,特別是蘆葦,葉子邊沿成鋸齒狀,人行其間,皮膚容易被劃傷,頭發被弄散。戴了這種笠后,就無事了。此外,其中還有一個原因是,山區七至八月間,草叢中的老蛇,會爬上樹木,用尾巴纏繞在樹上,蛇頭掛吊空中,以待獵物。人如果碰上,也會被咬,十分危險。如果有了這種小斗笠來保護,就無須擔心被蛇咬了。不過,如今的莆仙山區,不比往日,公路通暢,羊腸小道也寬大;人們生活富裕了,雨衣雨傘代替了古老的蓑衣與斗笠。傳統的蓑衣與斗笠反而成了歷史文物,被人們收藏,或用作旅游紀念品。 (楊祖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