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關,莆地民眾,都要制作一種特別食品——紅糰。這種紅糰圓形,徑約十公分左右,因表皮呈紅色,故稱之為“紅糰”。紅糰的用料為米粉,和水后抒成料團,以不粘手為宜,然后切成小塊,用手捏薄,裝進餡,封口放進印模壓平(一種雕有花紋的凹陷木頭印),取出墊上“雞葉”(一種具有特殊香味的植物片子),上籠蒸熟之后即可食用,因餡不同,分甜糰與咸糰兩種。甜糰以綠豆或糯米和糖為料,加點香料,吃來香甜可口;咸糰以糯米、肉絲、香菇、蝦肉、冬筍為料,吃來香咸味爽。上述這種紅糰,屬莆地特有。除年關制作外,他如壽慶、結婚、出生等特定俗事活動時,也有制作。近來受商品市場的影響,一些小商販也從事加工,供應市場,滿足民眾的需要。不過,人們知道有這種紅糰的生產制作,卻不了解為什么要制作這種紅糰。原來,這跟我國古先民崇拜太陽神有關。這種崇拜太陽的習俗,早在殷周時期,就有這種習俗了。《祀記》:“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太極天而主日”。鄭玄注曰:“天之神,日為尊”、“此日為可神之王”。孔穎達對此又注疏云:“上天諸神,莫大于日,祭諸神之時,日居群神之首,故云日為尊也”。郭沫若在《殷人于日之山(升)入(落)均有祭hellip;hellip;蓋朝夕禮拜之”。說明,我國在公元前十六世紀時,就有祭拜太陽神的習俗了。不過,這時的太陽神崇拜,還屬于自然神崇拜,到了春秋戰國時,太陽神的崇拜,變成一個民族的族神崇拜。如當時的楚國,就把太陽神視由自己的高祖,宣稱楚國是“帝高陽之苗裔”(陽高即太陽)。而楚國的疆域,大約在山東南部、廣西東北角和江蘇、浙江等部分地區。公元前223年被秦國國所滅。這時,楚國的民眾、王族,可能逃至福建,有的逃來莆田,于是就把原來楚國敬日的習俗,也帶來莆田。至今,莆地民間,還留有這種祭日習俗,其中紅糰制作是其中之一。理由是:一、紅糰的制作時間在年關除夕,二、制作紅糰的用途是“示年”(敬祭天帝),而天帝玉皇正是太陽的化身;三、紅糰的外形如太陽。太陽為圓形,紅糰也是圓形,太陽像火球,紅糰呈紅色,紅代表火;太陽有光芒,紅糰邊緣有齒痕,象征光芒。這些造型,足以說明,莆地的這種紅糰制作,實是太陽形狀的摹擬物。
那么,為什么要制作這種摹擬物來敬祭太陽神呢?古先民認為,太陽是宇宙的主宰者,是萬物之神,而“人”是太陽神的子民。子民能生存下來,靠得是太陽神的保護。所以,以象征太陽的食品——紅糰,來敬祭太陽神,就是想得太陽神的喜悅與認同,從而得更好的保護。所以,莆地民眾年終示年——敬祭玉皇大帝,用紅糰作為祭品,是有它的歷史根源的。 (楊祖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