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陽史傳佳話
相傳唐代有個人名叫朱敬則,位居宰相,頗有政績,深得皇上器重。他曾代天巡狩,微服密訪,視察民情。有一次,他到莆田黃石一帶,身染重病,猝倒路旁,不省人事。湊巧,當地老農朱仁新路過,見此狀,頓生惻隱之心,就將朱敬則扶回家中,悉心照料,由此兩人建立了深厚的情誼。
朱敬則通過密訪,查到皇親國戚受賄枉法,魚肉百姓,逼死人命的犯罪證據,他為民請命,欲懲奸除惡,但終因斗不過王爺的權威而郁郁不得志,從此歸隱林下hellip;hellip;
朱敬則休閑在家,時常牽掛黃石朱仁新一家,于是他帶夫人和兩個兒子南下,欲與恩人共敘舊情,以表思念之情。到了黃石之后,老漢說到家事,不禁淚沾衣襟,原來老漢家慘遭不幸,他唯一傳宗接代的兒子得病亡故。聞此噩耗,朱敬則心中悲痛不已,他毅然決定:把老二朱國步叫到跟前,將仁新救他的往事重提一番,然后鄭重地囑咐國步,要他拜仁新為爺爺,好好服侍他老人家頤養天年。從此,仁新與國步相依為命,享受天倫之樂。
仁新是心細之人,他想國步出身書香門第,老呆在家中,會誤了他的前程。他聞石梯建福禪院住持木鋤祖師曾任節度副使,不僅文韜武略精通,而且醫術精湛,就偕國步同登石梯山拜訪求學。
拜訪木鋤祖師后,仁新與之促膝暢談,聊起家常,感嘆自己胸無點墨,恐辜負宰相家的貴公子,國步一片孝心,日夜相伴,可就學無門,說到此處傷心悲咽。木鋤祖師聽了深受感動,也明白朱老漢的言外之意,又見國步的儀容舉止,認為孺子可教,就留國步在石梯習讀hellip;hellip;
朱國步在相府家風的熏陶下,已有一定根基,經木鋤祖師的悉心教導,加上自己刻苦攻讀,自此滿腹經綸,后赴京應試,中了進士,欽點十三道御史,赴山東曲阜陬村祭祖,拜謁父母。敬則十分歡喜,感謝仁新對他二兒子的栽培,朱國步隨后回莆田拜謝朱家的列祖列宗,衣錦還鄉,光耀門庭。并專程到石梯建福禪院酬謝恩師,撰詩一首:“院前一字風光奇,帥亦為師世間稀。澤可格天緣由教,功昭銘心永不移。”并親書以贈恩師。
朱國步任十三道御史時,訪察吏治,不畏權貴,直言議諫,聲震朝野,深受百姓愛戴,成為朝廷的股肱之臣。他將家眷及仁新夫婦倆老人都接到京都任上,對二老竭盡孝敬之心,終身贍養。不是骨肉勝過骨肉至親,這兩家以恩報恩的故事,成為千秋佳話。 (方金添/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