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彥故里——美麗的山美村
新春悟對
王家彥系莆陽奎山王氏后裔,明萬歷初年生于東嶠山美村。他少年好學,能文能武,心胸豁達,品行高潔。在五侯山麓度嶺村的“眾妙園”書院就讀時,同窗學友高峰村徐嘉奮,岱峰村林佳鼎,和他情同手足,互助互幫,學而不厭,共求上進,成為學友中的佼佼者、塾師德得意門生。
一年除夕,書院放假,學子們歡歡喜喜地回家過年。他們三人攜手同行,一路上有說有笑,高興極了。走到傍晚時分,路上一座溪橋。林佳鼎抬頭望見天上星星閃耀,忽然觸景生情,口吟一句詩聯:“除夕過溪橋,足踏漫天星斗”,要兩位學友以此為上聯,對出下聯來。家彥和嘉奮二人思考了許久,一時竟想不出佳句予以相對??纯磿r候晚了,三人都想起家人正等著他們一齊圍爐做歲,只好分途,快快地各自回家而去。
到了家里,王家彥依然苦苦思索,三十暝圍爐還心事重重地沒吃好,睡在床上也翻來覆去難入眠。初一早天一亮他就起了床,按老爸的交待在書房的墻壁上貼掛一副古畫軸??纯串嫷哪耸巧酱ň拔铮}曰《萬里江山圖》,忽然大受啟發,心頭一亮,竟隨口吟出:“新春掛畫軸,手扶萬里江山?!庇址磸妥聊?、推敲,覺得與學友所出的對句,恰好是絕妙的對聯,對仗工整,格律新穎,心里十分高興,便飛跑著到高峰村林家,一邊拜年,一邊將想出的下聯告訴佳鼎。佳鼎聽了,從心底里佩服家彥的才思巧妙,嘴上卻故意哂笑道:“此對甚佳,然過了大年,即可謂兩歲對一聯呀!”知心學友,推杯置盞,新春佳節,其樂融融。
春節過后,學子復課。先生獲悉了三門生的對句,稱贊家彥的下聯氣魄宏偉,想象瑰奇;料想此子懷有保國安民的雄才大略,后日必成大器,便更加精心地予以培育、教導。終于在天啟二年(1622年)考中進士,官函兵部侍郎,總管京營戎政。同窗學友徐嘉奮中舉后任教諭,林佳鼎登第后歷官巡撫。時人贊譽他們為“眾妙園三鼎甲”,在莆陽傳為佳話。
蘭溪做縣
莆仙民間有句俗語:“擔錢蘭溪去做縣”,意思是說自帶銀錢外地去當官,也引伸為倒貼本錢出外做生意。明末莆田東嶠人王家彥就是這樣的一位自掏腰包,為民辦實事的大清官。
且說王家彥以博學多才登進士后,初時官浙江開化縣尹,勤政愛民,廉潔奉公,一腔正氣,兩袖清風,平民百姓不謀而同地稱贊他是“神君”。天啟五年,王家彥調任金華府蘭溪縣令。該處是浙江中西部貧困山區,地瘠民薄,家彥早有所聞,深知任重道遠,立志清明為官,為民眾多辦好事。于是動員母親,變賣首飾衣物,安排仆役挑運,打點起身赴任。臨行時,他對夫人說:“我早登科甲,初任牧民,一心做個好官。此去只飲蘭溪一杯水,所有家財,盡數收拾,將十分之三留為母親供膳,其余帶去任所使用?!狈蛉松蠲鞔罅x,點頭不止。
到了蘭溪,安頓好起居之后,王家彥即帶衙役下鄉,到處視察民情。發現縣城殘破不堪,百廢待舉,水利失修,民生凋敝,他立即果斷地革除弊端,減輕賦稅,盡獻家資,大興水利設施,清理護城河,修葺舊城墻。官紳富戶們見縣尹如此以身作則,關愛民生,深受感動,紛紛慷慨解囊,大力興辦公益事業。幾年之間,蘭溪面貌大變,百姓擺脫貧窮,都稱頌王家彥是大清官;熹宗皇帝嘉其惠政,獎撰刑科給事中,轉戶科左侍郎,復轉都給事中;崇禎年間晉大理寺丞,升太仆寺少卿,后拜右司馬。
莆仙民眾頌揚王家彥清廉為官的感人事跡,稱他出外當官是“擔錢蘭溪去做縣”,譽為官員執政的典范,世代傳流,形成俗語,到處引用,相沿不衰。
火神化身
相傳王家彥在蘭溪任職期間,一心牽掛民情,晝夜忙于政務,竟玉囊中羞澀,病痛忍而不醫。時因氣候溫熱,積勞成疾,他的脖頸上長了個癰包,母親以草藥施治,但久而不愈,疼痛異常。一日家彥路過城中“火官大帝廟”,進香時看到火神爺脖上也有一處膿包,和自己部住相同、大小一樣,忽覺同病相憐,便上前將其刮掉,并予修平。想不到次日洗臉時,他脖子的癰包也掉落了,居然不治自愈。他驚詫之余,心想定是火神爺顯靈,驅邪祛疾。因此,家彥丁憂回鄉時,特地取道蘭溪,將火官大帝爺分靈供奉于莆田城關王氏宗祠內;此后,山美王氏族人便把火神爺看作是王家彥的化身,俗稱“蒲府大人”。民國時期再次分靈供奉于山美尊祖澤廟。廟中今尚存兩幅楹聯,其一為:“暗室虧心神目如電,人間私語天聞似雷。”蘊含勸善懲惡之義,墨跡清晰可辨,頗具文物價值。按山美村民俗,每年農歷四月十五火官神誕日,全村信眾都要在廟社前舉行隆重的祭祀和神駕巡游活動。王公生日本是農歷四月廿四,因信眾視王公與火官大帝為一體,故其神誕亦視為王家彥的誕慶日。 (黃秀峰 林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