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莆田興化平原南洋一帶鄉村,尤其是地處興化灣畔的古鎮黃石所屬的江東、東花、林墩、龍花一帶,時常會聽到一種蒼老而遠古的叫賣吆喝,聲音婉轉悠長,穿越了自唐至今一千余年的時光隧道,撩撥著人們的食欲和朵頤:“丸——泗粉。”
我們循聲望去,在稻菽搖曳風車悠轉的南國曠野,只見一中年男子挑著一擔炊食,一頭擱著豆丸、泗粉及碗、匙、筷等炊具,一頭盛著一鍋熱氣騰騰的鮮湯,邊走邊叫賣。正在田間地頭忙碌的男女老少聞聲圍攏過來,你一碗、我一勺品嘗著,空氣中氤氳著一股淡淡的清香,沁人心脾。這便是莆仙鼎鼎有名的地方風味小吃——“豆丸、泗粉”。
唐代,興化灣東甲海提初成,擋住滔滔海浪,始有莆田南北洋之雛形。墾殖的灘涂地鹽份多,一般農作物不易種活,唯有豆類耐堿,興化大地多有收獲。莆仙先民對黃豆情有獨鐘,將其加工成各類美食,由豆腐雜以蝦米、肉餡、小蔥、炒花生仁加工演變而成的豆丸便是其中一種。唐玄宗時,江東才女江采萍被選入宮,深受皇上寵愛,封為“梅妃”。她嘗遍宮廷千般百味美食佳肴后,愈加思念家鄉方味小吃“豆丸”,其兄江采芹便遣人往長安進貢莆仙小吃“豆丸”,皇上嘗后贊不絕口。故而,在黃石江東、東花一帶,豆丸尊稱“貢丸”。
泗粉原系皇宮小吃,類似黃土高原涼面。唐明皇嘗興化豆丸后,感其鮮嫩味美,龍顏大悅,便將宮中小點泗粉賜予梅妃父母,以示關愛。并令沿途驛站日行八百里快馬加鞭送至港東村(后稱“江東”)。采萍父母將其分發給眾鄉鄰共享,一同感受浩蕩皇恩。因莆仙盛產豆類,淀粉甚多,各家各戶必備,邑人因地制宜,將制作泗粉的原料加以改進,烹飪時再佐以家鄉海鮮,便成今日莆仙五大名小吃之一,稱泗粉或索粉。黃、涵一帶,尤其是梅妃故里,人們稱泗粉為“賜粉”,寓皇上賞賜之意。而制作泗份的主料——淀粉,自明代“番薯”(地瓜)由西方傳教士傳入我國后,莆田多有栽培,所產淀粉甚多,因此,制作泗粉的原料漸被“地瓜粉”替代至今。
據梅妃故里江東村年逾八旬的名廚陳金輝老先生介紹:豆丸、賜粉的烹調方法分素、葷兩種。素食傳統做法是:在清湯里放八椒數枚、老姜幾片及些許醬油和油炸豆腐若干,用以調味。待湯滾開后,投入豆丸、賜粉,煮熟后加入莆田本地花生油及香椿制作的“香椿油”等調料,即可食用,稱為“素賜粉”,常年吃齋素食之人也可享用,可謂眾生皆宜。葷食的具體做法是:先用豬大骨熬湯,用其湯在鍋里燒開,放入豆丸、賜粉,并佐以新鮮海蠣、瘦肉絲、蝦米、香菇絲,豆芽。爾后,大火煮熟,澆上香椿油及味精、醬油、白醋少許,一鍋香噴噴的“丸賜粉”即可出爐,招待八方賓客。
陳老前輩說:江東、龍花的賜粉以其柔韌潤滑、富有彈性、香醇可口而備受人們青睞,每日都有城里人慕名駕車帶著家人前來品賞。2008年7月,日本慶應大學教授野村伸一先生率學生六人到江東村浦口宮考察民俗,鄉親們特意用“豆丸賜粉”這道莆田名小吃招待東瀛朋友,師生一行食后贊不絕口。野村先生當場揮毫題贈“江東貢丸、皇宮賜粉”之書法墨寶,贊譽豆丸賜粉之鮮美。(老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