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婆在舊時是指以接生為業的婦女,在莆田穩婆崇拜可追溯到距今2000多年前的漢朝。現座落于莆田市城廂區華亭鎮霞皋村的漢興閣和后角村的寶鄉殿主禮的崔媽,就是一位安胎救產,送子保生,深得百姓愛戴的穩婆。
據史料記載,崔媽系春秋戰國末本郡仙游楓亭人氏,出生于五月初五。相傳,她自幼聰慧穎悟,深得以染布為生的父母寵愛。長大后,能詩會畫,實屬閨中才女,出閣后得一異人傳授,熟諳接生醫術,她奪命在“虎口”,救生于路左,在方圓百里之內被百姓敬為在世神仙。
崔媽于秦朝初的某年八月十五升天后,百姓感念其恩德,立廟奉祀,香火綿延至今。崔媽從此由人演變成神,這恰恰反映民間百姓“知恩必報”的精神品格。
在莆田還有一位由穩婆演變成神的就是陳靖姑。據莆陽陳氏族譜記載,陳靖姑祖籍莆田醴泉半島(現秀嶼區東莊鎮竹林村),相傳,陳靖姑曾在浙江拜師,后拜閭山法主許真君,24歲拜太姆為師,學護孺保赤潔。由此不難理解,陳靖姑拜師所學的就是助產的醫術,至于民間流傳的她除妖滅怪的故事,則恐怕是崇拜者的愿望使然,造神過程中的產物。
舊時的穩婆崇拜其實和我們現代人對“偶象”的崇拜,就本質而言沒有什么區別,所不同的是,在古代,人們之所以崇拜穩婆,歸根結底,是受惠者常常把人助看成了天助,把穩婆視為了神的化身。即便是她們死后,也能保一方平安。這恐怕就是古代穩婆崇拜真正的成因。
(萬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