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4月18日,戚繼光到達黃石,第二天就親往北高東亭偵察敵情。20日,福建巡撫譚綸在東嶠渚林召開會議,布置戰斗任務,決定以戚繼光部隊為中哨主力,俞大猷、劉顯所部為左右哨,配合作戰,次日向倭寇發起正面攻擊。三路軍兵趁夜急行軍,天亮時逼近敵巢。倭寇發覺時已措手不及,驚慌萬狀,一仗被殲二千余名。戚家軍窮追猛打,又消滅倭賊騎兵一百多人;接著,迅速包圍了許厝賊巢。戚繼光親臨指揮,火攻賊寇。但見火趁風勢,風仗火威,直撲倭寇巢穴,只燒得賊兵呼天搶地,一片大亂;賊巢頓時化為灰燼,倭寇死傷二千五百多人。第二天,戚繼光揮師乘勝追擊,直奔平海衛,一舉殲敵三百余名,收復了平海,救出被捕百姓三千多人,大獲全勝,凱旋而歸。
當戚繼光班師回到莆田縣城時,荔城群眾夾道歡呼,載歌載舞,迎接英雄官兵入城。
再說倭寇賊心不死,又于同年十一月間,糾集賊眾一萬五千多人,在靈川東沙登陸,取道楓亭,進犯仙游,一路上燒殺搶掠,慘絕人寰。倭賊仗著人多勢眾,驅兵直逼仙游,在東、南、西三面建立據點,把縣城重重包圍,氣勢洶洶地用竹牌、木梯、呂公車輪番攻戰。鯉城軍民奮勇抗擊賊寇,決心與縣城共存亡。知縣陳大有,臨危不懼,一面派人向福州求援,一面率兵堅守城池。軍民同仇敵愾,并肩戰斗,刀槍并舉,箭如雨下,直殺得倭賊喪魂落魄,鬼哭狼嚎。在虎嘯潭、十八戰、九戰尾等地,英雄的抗倭“敢死隊”與賊寇展開了殊死搏斗,殺得敵兵尸橫遍野,抱頭鼠竄;魏升將軍奮勇追擊,在磨頭附近同倭賊激戰,肉搏中不幸壯烈犧牲,頭顱被砍掉了,但還是騎在馬上向前奔跑,直追到磨頭街才落下馬來,頑強不屈,氣壯山河。后代人把這條街叫做“無頭街”;又由于“無頭”與“磨頭”方言音相近,為贊頌魏升大無畏的英雄氣慨,永遠紀念他的抗倭業跡,就把這條街尊稱為“磨頭街”。
且說戚繼光為了援救仙游縣城,于12月25日分兵五路,直奔仙游。軍隊趕到城外時,遇上漫天大霧;倭寇正在用八輛“呂公車”準備攻城。戚繼光靈機一動,設下疑兵之計,在霧中放炮、吶喊,聲東擊西,迷惑敵人;又用板條釘成許多燈架,每架安裝十盞紅燈,夜里讓士兵每人各舉一架,列隊行進,從東南兩路殺向縣城。那圍攻城池的賊寇,得知戚家軍來了,嚇得個個心驚膽戰;黑暗中望見四處燈火閃爍,又以為是千軍萬馬殺上陣來,哪里還敢繼續攻城?于是人人手忙腳亂,狼狽逃竄,慌里慌張地朝著西北方向轉移。戚繼光早已派兵攔截,堵絕了賊寇的退路。倭賊進退不得,困獸猶斗,垂死掙扎,瘋狂反撲。雙方打得十分激烈。城內的軍民見賊兵陣腳大亂,更加奮勇殺敵,同戚家軍里應外合,痛殲倭寇,擒斬了南巢之賊一千多人,又接著向東、西二處巢穴敵寇發起猛烈攻擊,殺得倭賊拋尸滿地,余敵四散逃跑,竄往惠安、晉江一帶而去。慘遭倭寇擄掠、蹂躪的男女群眾三千多人全部救出,被困五十多天的仙游縣城終于解圍了,百姓歡天喜地,感謝恩人戚家軍。
戚繼光義無反顧、衛國保民,所向無敵,二度援救興化百姓,殲滅海寇,平息倭患,智勇雙全,所向無敵,建立了蓋世之功。莆、仙人民感激萬分,紛紛立祠紀念,世代感恩戴德。
在莆田縣黃石水南龍塘(今澄瀛村塔山)建立的“戚公祠”里,供奉抗倭民族英雄戚繼光的塑像,廊前石柱上有一副贊頌戚繼光抗倭業跡的楹聯,上聯是“元戎兩度掃妖氛,不惜發膚殊死戰”,下聯為:“父老千秋嚴伏臘,猶思離亂得生還”。戚公祠的旁邊有一口水井,據說是戚繼光為了解決軍兵飲水問題,而特地挖掘的,后世人稱之為“戚公井”,石蓋井面有三口井眼,水質清洌,微含甜味,民間一直飲用至今。
黃石林墩村,位于木蘭溪下游南岸、寧海橋附近。當年戚繼光領兵抗倭,一舉殲滅倭寇三千多人,取得了“林墩大捷”,威懾敵膽。在戚家軍痛殲倭賊的古戰場上,后代人建立了一座“戚繼光紀念館”,陳列著戚家軍抗擊倭寇的英雄業跡,戚繼光的英名永載在木蘭溪的史冊上。
戚繼光揮師南下援救莆田城時,曾駐扎在囊山腳下的江口,籌劃、部署林墩戰役,為國為民立下了殊勛。江口民眾為了紀念戚繼光,建立了“惠德祠”,又在“東岳觀”公園里,豎起了戚繼光的石雕戎裝巨像,頂天立地,威嚴佇立,讓莆田人民世世代代瞻仰、朝拜。
涵江百姓緬懷戚繼光的恩德,建立了“功德祠”,讓子孫萬代記取歷史教訓,改革弊端,懲治腐敗,振興中華,富國強兵,抵御外來侵略,保衛人民江山。
在戚繼光抗倭來過的北高,他的部將孔兆熙身先士卒,奮勇沖殺,追擊倭賊,以身殉國。北高人念念不忘,立祠奉祀,至今香火不絕,表達了百姓對戚家軍敬仰和崇拜的深厚感情。
荔城的東巖山頂,在三教祖祠左側,興建了戚繼光紀念館。一祠一館并立,既紀念林龍江拯救蒙難百姓的豐功偉績,也表達了莆田人民對民族英雄戚繼光無限感恩和衷心愛戴之情。
在仙游大蜚山,當年戚繼光指揮將士窮追猛打倭寇,于瀑布山下全殲賊寇五百余名,大獲全勝,為被困五十天的仙游縣城解了圍。后代人為了紀念戚繼光的功績,稱這個地方為“五百洗”,至今遺址尚存。楓亭的塔斗山上,有一座高3米、寬1米的戚繼光紀念碑。戚繼光平息倭患時在此留下了千古絕唱,抒發了“萬戶千村總一家”的博大情懷,在興化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莆、仙人民永遠懷念戚繼光!(續完)
(黃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