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終追遠 懷古思賢
——訪莆田市三一教協會會長林國明
站在東巖山上,佇立于東山祖祠門前,我的目光在脧巡。居高遠眺,此時,我很想看到太陽從海上升起,霞光萬道的壯觀景象,只可惜,有一股來自北方的寒潮,使眼前的天空多日不見晴朗。
我轉身走進祠內,突然想起里人劉克莊的詩句:“兒時逃學常來此,一一重尋盡有蹤;因漉戲魚群下水,為尋響石門登峰。熟知舊事惟鄰叟,催吉韻華是暮鐘。畢竟世間何物壽?寺前雷仆百年松!”便有了尋蹤覓跡的雅興。
這是一個讓人為之景仰的地方——祖祠原是明代兩廣總督林富建的“東山樵舍”后更名為“麟峰書院”,林龍江先生曾在此講學,又將此號宗孔堂。林龍江先生仙逝后,于明萬歷三十年(1602)門人及信眾把它改造成麟山祖祠,俗稱:“東山祖祠”。
祠內拜亭前方的石埕右側有一水井,井內有從巖石縫里涌出的泉水清澈甘甜,祠后古樟一株三椏,從晉代茂盛至今。
祠堂座北朝南,由山門、石埕、拜亭、丹墀、宗孔堂及紀念館等組成了一個錯落有致的建筑群,在林龍江先生倡立“三一教”后的四百五十多年間,這里一直香火鼎盛,成為三一教門人和信眾追思緬懷林龍江先生的圣地。
拜訪莆田市三一教協會會長林國明先生,是我起意已久的一個心愿,此前的幾次相約,皆因其事務繁冗而耽擱。但這次是由石門祠的蔡文俊先生從中聯絡。我自信再也不會失之交臂。
與他相見如故,暢談甚歡,一番寒喧,話題自然是三一教,他說:“小的時候,就從老輩們的敘談中,知道莆田有個傳奇式的先賢林龍江,知道在四百多年前的明朝,莆田曾經歷過倭寇屠城的災難,由此綿延的許多風俗,都無不打上lsquo;勿忘其恥rsquo;的烙印,在莆田貼白頭聯和初一不過初四補大年,就是那段苦難歷史留下的永恒記憶。”
談到他緣何棄商擔任三一教協會會長,林國明先生的話中可謂飽含深情,他感慨道:自己之所以樂意當這個會長,純粹是出于對林龍江先生毀家紓難精神的敬仰和對其理學思想的推崇。林龍江先生的事跡在莆田民間口口相傳,三一教信仰在莆田有著廣泛的民間基礎,上級有關部門,因勢利導,于2006年批復成立莆田市三一教協會,這在很大程度上是對三一教信仰的肯定,同時,也是希望通過三一教協會的成立,來規范管理,引導廣大門人、信眾切實遵守國家的宗教政策。正是肩負著這份使命和責任,莆田市三一教協會成立三年來,積極帶領廣大門人、信眾以綱常四業為“立本”,以修心煉性為“入門”,以守法盡責,倡導和諧為善行,使全市一千多個基點祠堂,近十萬門人,和達百萬的信眾,均能遵章守規。
二00八年五月十二日,汶川發生歷史上罕見的特大地震災害,莆田市三一教協會,積極響應市民宗局,市慈善總會的號召,在第一時間發動三一教門人、信眾踴躍為災區捐款、捐物。所捐金額在莆田宗教界列為首位,獲得汶川縣民政局及國家宗教局有關領導的贊譽。今年元月3日,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來東山祖祠視察時,對莆田市三一教協會的工作也給予了充分肯定。可以說,那次為汶川地震災區獻愛心的行動,是廣大門人、信眾對林龍江先生“賑民救災,毀家紓難”高尚品德的一次傳承。
林國明先生對兩年前他親赴汶川地震災區送去莆田市三一教門人及信眾對災區人民的慰問,感到由衷的欣慰,他說,林龍江先生所創立的三一教,其本意不在理論上的高屋建瓴,而是將儒、道、釋分別所尊崇的“正氣、清氣、和氣”歸于善行。將慈悲情懷化為行善之舉。
我原以為,這位長得南人北像的會長,應該是硬朗、粗獷的個性,可隨著交談的深入,我發現他竟是一位多愁善感的人。他對我說:“縱觀所有的民間信仰,幾乎都蒙上些許傳奇的色彩,但莆田的林龍江崇拜,則完全是對一個好人的追憶,讓人在獲知他樁樁件件所做的好事后,有一種美呈現在眼前,唯有用凈化后的目光,在高尚心靈的引領下,去感受著他的親切。”
“水源、木根、山脈,慎終追遠,圣德、善心、壯舉,懷古思賢”。通過與林國明先生長達兩個小時的交談,我似乎更加理解了他棄商擔任這個會長的本意。似乎也明白了,在莆田民間,人們緣何要對林龍江先生賦予宗教這種特殊的禮遇,建祠奉祀。或許,這近十萬的門人,百萬的信眾,有的是對林龍江先生學術成就的認可,有的是對林龍江先生高尚品德的贊許,有的是對林龍江先生隨時應物,勸人敬業守職的肯定,但對林國明而言,這些情愫均有,而且濃烈。 (萬重山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