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涌海濱東角筑堤遮浪 風吹石頂西頭建寺御風
——上林“御風亭”的由來
陳國樹/攝
興化古城北門外三里許,有一個村落叫上林,上林村的后山有一座建于明萬歷年間的古寺院“御風亭”,奉祀南海觀音,信眾如云,香火旺盛,至今已有四百余年歷史。“御風亭”的由來,民間有一則動人的傳說。
相傳明萬歷皇帝朱翊鈞,小時候由莆田籍國師陳經邦做他的講讀先生。陳經邦對他精心進行了為人、為君之道的啟蒙教育。萬歷帝即位后,陳經邦職授禮部尚書。皇帝遇事常請教陳國師,對國師爺充滿了尊敬和感念之心;陳經邦隱退“林下”返鄉,萬歷帝很是牽掛,不時流露出要見恩師的話語。時為朝廷鴻臚寺正卿的興化邑人林鳴雷,在一次偶然的機會談到了先帝正德君游江南的故事,這正中萬歷帝下懷。回憶起恩師往日每常談及家鄉的秀麗山川和風物民情,萬歷帝對閩中莆陽更加向往。于是決定效法先祖,由林鳴雷伴駕,微服南巡,一來會見老國師爺,二則順路領略壺山蘭水風光。
安排好宮廷政務之后,君臣一行便風塵仆仆地向興化進發。到了興化城內,萬歷帝與國師陳經邦久別重聚,欣喜異常,千言萬語,難以盡表。陳經邦建議圣上親覽荔林水鄉景觀,萬歷帝準奏,林鳴雷立即告知興化府尹,安排舟楫。
在城南木蘭陂頭,陳經邦向萬歷帝奏明宋時木蘭溪中游筑陂遏潮,根治水患的感人事跡,皇帝聞后微微點頭,深情地說:“錢四娘的偉大壯舉、獻身精神和莆田民眾勤勞智慧,朕今日方知。興化地靈人杰,海濱鄒魯稱譽,當之無愧!”其后,君臣坐上溪船,沿木蘭溪水道款款前行。但見蘭溪兩岸荔果殷紅、稻浪翻滾,令人心曠神怡;黃石鄉間民居錯落、宮觀聳立,一派盛世太平氣象。一路上,君臣談笑風生,萬歷帝對恩師故里荔鄉大地的美麗、富饒景象,意興酣然,贊嘆不已。
溪船順流東下,在海濱村頭靠岸。陳經邦面對著興化灣外滔滔洶涌的巨浪,稟明了唐朝裴次元率眾在“東甲”、“遮浪”筑堤,阻遏海潮、保護農田的業績。萬歷帝記下了“浪涌、海濱、東角、筑堤、遮浪”幾個字。接著,君臣又上了寧海石橋。佇立橋頭眺望,萬歷帝為橋梁工程的雄偉壯觀而心潮澎湃;環視南北洋平原,萬歷帝為沃野田疇的廣闊無垠而欣慰萬千。陳經邦介紹了唐代治水英雄吳興力斬蛟龍,填海為田,開發北洋水利的豐功偉績,萬歷帝激動得迫不及待地要去瞻仰吳氏兄妹壯烈獻身的遺址——延壽溪“吳公潭”,憑吊千年古跡。
林鳴雷家居上林,緊臨延壽村,當仁不讓地擔當導游角色。船靠古峰碼頭后,林鳴雷侃侃而談,稟述宋朝抗金名將、殿前制干、白塘洋尾人李富,傾盡家資,為莆田百姓建造34座橋梁,改變了以往靠擺渡過河的落后狀況,延壽橋便是其中的一座大橋。宋建炎元年(1127年)竣工以后,從省城通往興化軍的古驛道便改由橋上通過,沿溪岸往南,經西頭、古峰、西山、安福入城。“西頭”就是上林“后山”,面山臨水,果木蔥蘢;氣候溫和,四季如春,荔枝、龍眼、枇杷、橄欖,楊桃、柑桔、余甘、紅柿,四時鮮果,應有盡有,是莆田著名的水果之鄉。吳公“孚應廟”即掩映在茂密濃綠的樹林之間,屹立于蜿蜒清澈的延壽溪畔。君臣進廟謁拜,對古代治水英雄肅然起敬。隨后步上后山,站在上林驛道邊的避雨亭中,凝視吳興斬蛟的“吳公潭”和千年古壩泗華陂,無限感慨;又極目遠眺龍橋石頂的奇異景觀,遙望遠山“天馬行空”的磅礴氣勢,久久不愿離去。
時值午夏,烈日炎炎;忽然間,風起云涌,烏云滿天,只見石頂飛沙走石,西頭暴雨傾盆,四周籠罩在茫茫雨霧之中。萬歷帝初歷南方氣候驟變的情景,一時驚詫萬分,稍為定魂之后,便對陳經邦和林鳴雷道: 賢卿,此處應當建造寺宇,既可為信眾拈香祈福創設場所,又可為行人避雨御風提供方便。”鳴雷立即應道:“臣遵旨!”萬歷帝又隨手記下幾字:“風吹,石頂,西頭,建寺,御風”。陳經邦看了,與皇帝在東甲所寫的幾字各自銜接、相互對照一番,喜形于色,興奮地高呼:“哈哈!這豈非一對絕妙的對聯乎!”君臣一起切磋、推敲,果然對仗工整,平仄分明,真是巧合——君無戲言,佳句天成:
浪涌海濱東角筑堤遮浪;
風吹石頂西頭建寺御風。
不久,林鳴雷即奉旨返鄉,舍地并命僧凈修把這里的避雨亭建成了供奉觀音大士的寺院,并按萬歷帝的旨意,取名曰“御風亭”。寺宇座東朝西,面對“吳公潭”,古驛道從亭前經過,彩雕精美,古色古香。自明萬歷迄今,亭中香火不絕。
近年來,上林村人丁興旺,闔境平安,百業繁興,經濟繁榮,御風亭香火日盛,信眾驟增,爐下弟子紛紛慷慨解囊,重修殿宇,再塑金身,使之更臻肅穆莊嚴,古樸典雅,以嶄新的面貌吸引海內外游人前來觀光、朝圣。 (林洪國 黃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