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安布德萬民仰 古風如畫入鏡來
——記新縣城隍巡安古興化之旅
金秋十月,丹桂飄香,湄洲媽祖金身“巡安興化”盛大活動剛剛落下帷幕,古邑新縣城隍廟“城隍大神”則在萬眾期待中開啟自農歷十月初二至初五為期四天的“拜祖巡安賜?!焙椭C之旅。
興化古城新縣自古鐘靈毓秀、人文薈萃,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早在元代皇慶年間(1312),朝廷便在此設置興化縣,管轄永福、福塘、江口、涵江、梧塘、西天尾、常太、萩蘆等地共十三個里,是古興化一處重要的文化發祥地。境內名勝古跡眾多,有文峰宮、文筆峰、大所張公爺等圣跡,素有“山中鄒魯”之稱。而座落于新縣境內浹祭山的“浹祭草堂”更因一代史學大家鄭樵在此著書立說而蜚聲中外。
新縣城隍廟位于新縣鎮新縣村,祀古興化城隍,亦稱興化古城城隍廟,座南朝北,建筑面積一千多平方米,巍峨莊嚴,富有古文化建筑風韻,是莆田最為古老的城隍廟,現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城隍始于堯。周代,每年十二月都要舉行盛大的祭祀城隍等八臘神。漢至唐初戰亂頻繁,攻城掠地之事時起,各地城隍更顯突出,民間普遍立祠供奉。唐、宋代已視城隍為冥間主宰轄區神靈世界的行政首腦,為護國安邦、剪兇除惡、威鎮萬邦的道教尊神,行“代天理物”之職責。所以,自古就有“天上玉皇,地上城隍”之說,大名鼎鼎人人敬畏的地域之王“十殿閻羅王”就在城隍廟里設席辦公。聞名全國城隍廟:“作事奸邪盡爾焚香無益,居心正直見吾不拜何妨”的廟聯,就是新縣城隍廟現任城隍爺陳仲佳在一次廟會上度一個不識字啞人撰書的。
新縣城隍爺源自古城游洋(俗稱舊縣),供奉于漢朝,迄今已有二千余年,元仁宗皇慶元年(1312),縣令以游洋縣境負山,地窄人稀,時廣業(今新縣)居民輳集,地勢平坦,乃陟縣于湘溪,是為興化新縣,游洋城隍爺隨之遷至新縣,因之,新縣城隍廟亦稱“莆仙永福城隍廟”。
今年是興化古城城隍爺建壇2003年,新縣城隍廟建廟697年,農歷十月是新縣城隍廟重建十周年的吉日,恰逢十月初二又是新縣城隍爺游洋祖廟翻建落成暨媽祖圣像開光慶典的喜日。應古興化縣父老鄉親、善男信女祈求城隍爺拜祖巡安賜福之心愿,新縣城隍廟經城隍爺“卜杯”恩準,決定按道教文化儀式組織百人禮儀隊伍及興化縣各宮接駕代表,跟隨城隍爺于農歷十月初二起駕,出郊游洋祖廟巡安賜福,宣傳古興化文明燦爛文化歷史,為創建和諧社會鳴鑼開道。
是日八時,主祭人李金興、林元霖率董事會全體成員在城隍廟正殿舉行莊嚴的醮筵儀式,隨后,城隍金身在鑼鼓聲、鞭炮聲中起駕出廟。
古鎮的早晨,盡管細雨霏霏寒風刺骨,卻擋不住人們對城隍無限虔誠的熱情,四方八達趕來的信眾簇擁在廟門口、廣場上、街道旁翹首等待?,F場人潮涌動,信眾焚香膜拜城隍金身,洋溢著濃濃的祥和歡慶氣氛。
八時三十分,禮炮九響,由28輛彩車,180人儀仗隊及執事組成的巡安隊伍在一片歡騰中緩緩駕出新縣古鎮,揭開了新縣城隍拜祖巡安這一盛況空前的民間文化活動的恢弘序幕。
說來也巧,剛才還陰雨綿綿的老天,在城隍爺金身鑾駕乘坐的彩車開出古街一剎那,天,突然放晴,四野青山黛翠,群鳥歡叫掠過,一片祥和寧靜。
中午十二時,巡安隊伍在莊邊鎮黃龍圣娘宮小憩并進午餐,面對川流不息前來瞻仰朝拜的城隍信眾,巡安主祭香港佳運公司總裁、捐緣金33萬人民幣的新縣城隍廟功德主李金興先生激動地說:“無論是海神lsquo;媽祖巡安rsquo;或是lsquo;城隍拜祖巡安rsquo;,無不牽動著我們這些身處異鄉游子的心,不管我們生意多忙,身處何方?我們都會趕來朝拜,這是我們的根,這是鄉情在召喚,這是永不忘懷的牽掛。這次城隍金身拜祖巡安旨在向人們宣揚lsquo;立德、正直、行善rsquo;的風范,讓更多的民眾領略城隍文化的精神實質,以達到凝聚人心、構建和諧社會、共享福祉的美好景愿”。
下午三點,城隍金身巡游至游洋古鎮,接駕的群眾早已在路旁門前恭候迎駕。天下起毛毛細雨,似霧又似淚,鄉親們說,這是城隍遠游他鄉697年第二次回鄉拜祖甥舅相見喜悅的淚水,播灑著圣德;是蒼天感動降下的滴滴甘霖,滋潤著人們的心田。
隨后,巡安隊伍在鎮中心下車列隊步行,執事恭抬著轎中城隍金身及隨行的夫人塑像向北面山上的游洋廟進發。一百多人的儀仗隊及隨香的群眾絡繹不絕,似一條巨龍蜿蜒而上,蔚為壯觀。
游洋鎮原為興化府、縣舊地,唐、宋、元在此開府置縣計歷經471年之久,舊縣游洋乃為“興化”二字名稱的源頭。轄區內古跡林立,景致幽美,有“彎月出水”的惠政橋,有高聳云霄的龍角太子殿,有三千年前的古都龍穿城、越王臺,更有地貌獨特的“一江春水向西流”的游洋溪。古文化積淀及人文景觀十分獨特,可謂歷史悠久、山川秀麗。
游洋廟隱伏在游洋山半腰,原為游洋古城隍廟,建于漢代,歷經二千余年,至今香火鼎盛。因1312年城隍隨縣府遷往新縣,故改城隍廟為游洋廟,曾供奉西平王林居裔、汾陽王郭子儀神像。清道光十九年(1839)奉“天上圣母”海神媽祖至今。
今天,既是游洋廟翻建落成暨媽祖圣像開光慶典,又是新縣城隍回庭拜祖吉辰佳日,雙喜臨門。廟內外人山人海,戲臺上莆仙戲劇情正酣,廟庭內善男信女叩首焚香,爭相朝覲城隍金身,人聲沸騰,氣氛熱鬧祥和。當晚,城隍金身駐蹕游洋廟,并按古禮舉行祭祀儀式。燈火輝煌中,城隍爺在親情、溫情中駐蹕了一夜。
初三拂曉時分,窗外枝頭鳥雀歡叫,晨霧在山嵐升起漫涌,漸漸地彌漫了山崗、樹林,青山忽隱忽現,似羞澀的村姑在生人面前躲閃著,一切籠罩在薄霧之中,只有游洋廟前面兩顆百年老柿樹上無數個的紅柿果仿佛是高擎著的紅燈籠,向人們昭示著“人丁興旺”、“祈福吉祥”的美好的寓意。
早上7:20分,城隍鑾駕在一片鑼鼓聲、叮嚀聲中辭別廟中諸神及依依不舍的廟中執事,起駕向游洋古街進發。山里的鄉親們早已在十里長街擺好香案,高掛著紅紅的炮仗。翻山越嶺趕來為城隍送行的人們擠滿了街道兩旁,一張張被寒風吹刮的通紅的臉上寫著淳樸虔誠的真情。排在街道前面全是鄉紳耆老,慈眉善目,銀須飄逸,一個個仙風道骨,令人不由從心底發出游洋古風猶存、不愧為閩中首縣古邑之贊嘆。
三聲炮響,巡游執事全部下車,護駕儀仗隊整齊列隊步行踩街,城隍金身開始巡安游洋古街,頓時,整條古街如同歡樂的海洋,人間的一切語言都無法表達那種歡快的心情,只有喧天的鑼鼓、轟鳴的鞭炮,才能抒發出心中的激情。鑼鼓不停,炮聲連天,各種建筑物都被祥煙香霧遮蓋。長長的古巷、隱約的人群,只見一面巨大的城隍廟頭旗在神采飛揚中向前、向前!
目睹這震撼人心的場面,隨駕的原武警部隊大校吳寶林先生說:“新縣城隍這次尋根謁祖進香、巡安古興化,是一次平安之旅、和諧之旅,讓古老的城隍文化得以更大范圍的傳播,讓更多的民眾走近城隍、讀懂城隍,在家門口沐浴城隍的恩澤。冷兵器時代,每逢城池被圍,在這關健的時刻,城隍爺都要被請到城墻上鼓舞士氣,掃蕩妖氛,是威靈顯赫的守護神”。他認為,先祖法規法制,是產生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的土壤,今雖興化縣名稱不存,而考莆仙者不能不上溯及之,且于此可證文化的來源,讓莆仙群眾數典而不忘祖。
城隍巡安途中,一路上有許多感人的鏡頭,也演繹著許多感人的故事。當巡安隊伍步出長長的古街準備上車出發時,出現了一幕令人萬分感動的畫面。這時,不知從哪兒趕來為城隍送行的數百名身著紅衣紅褲喜慶打扮的女子,雙手拈香,面向城隍夾道肅立,恭送城隍金身。那情、那景、那美是無法用筆墨來形容的,她們對城隍爺火熱般的敬仰,用紅紅的衣裳、紅紅的身影、紅紅的香火化作火紅的祝賀:福田廣播,禎祥永駐。
下午二點,巡安隊伍經城廂區龍橋境,龍橋宮社前來接駕,車隊在市檢察院門前暫駐。彩車中一方碩大的碑文引得無數行人駐足觀看,上書“爾俸爾祿、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難欺”十六個大字。原來,這是宋代大書法家黃庭堅書丹的戒石銘,至今仍聳立在新縣城隍廟門前,這次巡游特按原件制作巡行莆仙,以警示貪官污吏,宣示 l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