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士殺敵戰歌聞 心香一瓣悼英靈
——抗倭圣跡東鎮祠側記
發源于仙游、德化叢山峻嶺的木蘭溪千迥百轉一路向東,流經東西鄉、淌過木蘭陂、穿越寧海橋,爾后,自三江口匯入滔滔東海。
在木蘭溪入海處三江口南岸,有一個美麗的村莊,境內河流彎曲擺蕩,漁舟穿梭其間,兩岸沃野平疇,四季稻菽飄香,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興化灣畔,她就是古興化稱之為“東花”的今日荔城區黃石鎮華東村。
在這個古老的村莊北面三百米處,坐落著一座已有四百余年歷史的圣跡,它便是在莆田南北洋一帶聲名顯赫的抗倭圣跡東鎮祠。距祠之西側數里,系名聞遐邇的林墩戚公祠,兩祠互為犄角,遙相呼應,仿佛是二位忠實的衛兵,默默地守護著南洋平原這片神奇的土地。而東鎮祠創建的由來,則記述著華東村四百多年前一段悲壯慘烈的歷史。
位于莆田南洋平原東北角的華東村,自古人杰地靈、俊才輩出,為古興化一著名顯村。祖祖輩輩生活在這里的人們過著農桑耕讀平靜的生活,大人們忙時耕田種谷,閑時捕魚織網;孩子們讀《四書》、《五經》,習為人之道,雞鳴狗吠,炊煙裊裊。日子就在這日復一日的朗朗讀書聲、扶犁吆喝聲、水面漁歌聲中悠然自得地流過。
然而,這一幅“詩書耕讀”恬靜祥和的田園風光卻在明朝嘉靖年間被一伙來自東瀛的強盜撕裂了。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一個月冷星寒的冬日早晨,空氣中彌漫著蕭殺的氣息。一群倭寇攻占興化北洋平原重鎮江口、涵江后,呼嘯著越過三江口向瀕海的海濱、華東等村莊襲來。此時,天剛朦朦亮,慈祥的爺爺奶奶還在呵護酣睡的孩子,鳥兒也在愛巢中呢喃著甜美的夢囈,一切如往常一樣靜謐溫馨,晨霧氤氳在村莊四野,炊煙在水鄉農舍悄悄的升起,只有早起耕種的村民在田間勞作忙碌。
突然,村北面的海濱村濃煙滾滾,并夾雜著驚叫聲、呼救聲、哭喊聲隨風飄來。這時,正在華東村辛一洋田間起早忙活的女英雄“鋤頭爿”發現鄰村有異,知是兇殘的倭寇殺掠過來,便一邊急派小姑回村報警,通知群眾躲避,一邊帶領在田間勞動的男丁隨她趕往海濱村通往東花境的必經之路——江尾橋阻敵。女英雄“鋤頭爿”二十余歲,出身尚武之家,自幼隨父習武,練得一身好功夫,勞動空暇,常舞手中鋤頭,以祖傳“鋤頭功”聞名四鄉,委實是一個女中豪杰。她率隊先敵一步扼守江尾橋頭,與蜂擁而來的倭寇展開殊死搏斗,掄動手中鋤頭,多次殺退敵人進攻,為眾鄉親安全撤離贏得了寶貴時間,最后因陷入敵圍,中箭身亡,仍屹立不倒。這位至今不知姓名的巾幗英雄的抗倭壯舉,顯示了興化兒女面對強敵不畏強暴的英雄本色,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抗倭戰歌。
就在女英雄“鋤頭爿”率隊與倭寇浴血奮戰的時候,接到報警的村民在鄉賢陳勝指揮下,婦孺老幼先行撤往距村五里遠的北辰宮暫避。村中三百多名青壯年在陳勝率領下,急赴江尾橋支援,在村北西溝尾(今東鎮祠附近)遭遇大隊倭寇。是役,殺敵無數,而我們英勇的陳勝及抗倭勇士全部壯烈戰死,為國捐軀。
倭寇攻入華東村后,進行瘋狂的報復,慘絕人寰地大開殺戒,放火屠村,許多來不及逃走的村民慘死于倭賊彎刀之下,一時“血汩有聲,水為赤色”,可愛的家園化為灰燼,遺下“黃石九十九墩”(葬倭難民眾的公墓)之說。至今華東村西南面新溝仔的“大墩”、“桕樹墩”墳冢乃蒿草凄凄,無聲無訴說著四百多年前倭寇的樁樁罪行。
嘉靖四十二年(1563),為害東南沿海二十余年的倭寇被神勇的戚家軍以摧枯拉朽之勢徹底蕩平。倭患平息后,英雄陳勝被民眾奉為三一教護法,其神像遍布三一教大小法堂,隨“三教先生”共享萬年香火。而女英雄“鋤頭爿”金鋤殺倭的故事至今仍在興化平原傳頌不絕。
萬歷已亥年,三一教門人林貞明倡議在華東村西溝尾殉難群眾的墳埕旁,建祠紀念抗倭英雄陳勝、俠女“鋤頭爿”及慘遭倭寇殺害的民眾,以示毋忘先烈、不忘國恥。據華東村民代代相傳及現任道長吳玉書介紹:東鎮祠建祠時頗為傳奇,建祠前此地是抗倭戰場及骸會,常人認為不吉,而這位三一教傳教大師林貞明獨具慧眼,認定是塊大圣地,就發動信眾動基興建,但歷經三年,三建三塌。后悟出此乃系斃于此地的倭賊陰魂作祟,便由林貞明弟子翁悟道調符鎮邪,翁一陽的十八人道號弟子之一鄭萬山(東花人)捐資方建成功,故東鎮祠除設有三教主神外,還有鄭萬山金身一尊供在功德堂主位上。現祠內遺存有明朝的石門鼓、石珠等文物,特別是正殿外墻石壁保存創建時的石佛子衣、佛子飯等圖案,彌足珍貴。石“佛子衣”、“佛子飯”是華東民眾特為抗倭英雄陳勝,鋤頭爿及遇害鄉親而設立的,以供這些不屈的英靈。這種祭祀方式寄托著華東民眾對先烈對親人的感恩和思念,是一種十分獨特的民俗宗教儀式,是研究莆田民間信仰文化寶貴的實物資料。
現存的東鎮祠系清代和近代重修,祀“三一教主”林兆恩先生,配祀陳勝及東花俠女“鋤頭爿”、五顯大帝、田公元帥、張三豐、林貞明、卓晚春諸神。祠占地面積二千多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大磚埕、前殿、后殿、偏殿組成。正殿面闊三進,進深三間,穿抬式木構架,懸山頂。2008年,在道長吳玉書和原莆田糖廠副廠長、東鎮祠管委會副主任陳繼榮帶領下,在祠的東側又建“東圣宮”一座,深三進,面闊兩間,奉祀釋迦牟尼、觀音、太上老君、玉皇至尊、孔子等儒佛道圣人,可謂名符其實的“三教合一”圣地。
今日的東鎮祠畫梁雕棟、金碧輝煌,保持明清建筑風格,祠前大埕近年又立起一座拜亭,做工精致、美侖美奐。東鎮祠現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是華東村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一處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 (陳國樹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