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江深滬半島后山社區(qū)伸向海洋的最尖端處,有座媽祖宮。媽祖宮坐東面西,面向碧波萬頃的深滬灣,咫尺間就是檣桅林立,千帆艘競渡的中國中心漁港。后山媽祖宮建筑在晉江沿海礁盤上,它以木石磚瓦為主結(jié)構(gòu),建筑規(guī)模中規(guī)中矩,廟內(nèi)雕梁畫棟,鐫刻彩漆。近年媽祖宮董事會更在廟前豎立漢白玉石雕媽祖神尊一座,媽祖儀威亭立,慈目環(huán)視大海,氣派非凡,神庥廣被,古樸壯觀。
后山媽祖宮建于宋元時期(明代岑下吳質(zhì)舉修譜時所記載其祖廳就在媽祖宮南則),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重修,改革開放后重建。源之福建莆田湄州的海上保護神媽祖,在世代以漁為主業(yè)的滬江半島,是人們極盡頂禮膜拜,虔誠供奉的神祗。
后山媽祖宮常年香火不斷,每逢漁汛期來臨,南來北往的漁船經(jīng)過深滬灣,漁民總要到此登岸朝拜或在船上遙拜媽祖。每逢農(nóng)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圣誕,或九月九日升仙紀念日前后,后山媽祖宮張燈結(jié)彩,燭光熠熠,香煙繚繞。五彩紛呈的彩旗獵獵飄揚,鑼鼓叮珰,爆竹喧天,戲班唱戲,樂曲悠揚,舉行隆重的祭祀典禮,拜奠的漁船千艘聚集,人流川流不息,深滬漁港呈現(xiàn)熱鬧非凡的景象。
每逢初春三、四月媽祖誕辰期間,深滬灣風平浪靜的海面,會出現(xiàn)一群又一群的海豚,它們時而仰首蹦跳,躍出水面;時而伏首低游,潛入水中;時而擺動尾鰭,濺起浪花朵朵。游弋在后山媽祖宮前海面的海豚,成群結(jié)隊地向著媽祖朝拜,歷久方才離去,此景象一時蔚為奇觀。每逢此刻,媽祖宮前便會聚集觀望海豚的人潮,十分擁擠,一時盛況空前。歷代深滬人把這種奇觀稱為“黑鯨拜媽祖”。
于是“黑鯨拜媽祖”便成為深滬灣及深滬半島一個獨特的景觀。
深滬人稱海豚為“黑鯨”是最原始的叫法。海豚屬鯨目海豚科,出生時呈黑灰色,青少年期體色變灰變淡,布滿藍灰色斑點,成年后全身轉(zhuǎn)雪白,但有時呈粉紅色,因此又有“粉紅海豚”之稱,正規(guī)的學(xué)名叫中華白海豚。
深滬漁民還有另一種普通叫法,把海豚叫為“白(魚+吾)”,也有其他地方稱之為“白忌”和“海豬仔”。廈門及臺灣另有其它俗名叫“媽祖魚”、“粉紅海豚”、“鎮(zhèn)港魚”。民間相傳白海豚是媽祖化身,也有傳說白海豚是媽祖所飼養(yǎng),因此被稱為“媽祖魚”。
近年來海岸環(huán)境嚴重污染,海洋資源日漸遭到破壞,深滬灣“黑鯨拜媽祖”這一奇特景觀已多年不見,只能成為老一輩深滬人的追憶。 (吳煜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