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發
○化草救商
嶼之西有鄉曰門夾,當港口出入之沖,礁石錯雜。有商舟渡此遭風,舟沖礁浸水,舟人哀號求救。妃曰:“礁石中商舟將溺,可急拯。”眾見風濤震蕩,不敢向前。妃乃擲草數根,化成大杉,排駕至前。舟因大木相附,得不沉。少頃,風漸平,浪漸息,舟中人相慶,皆以為天助。及閣岸整理舟才楫,倏見大木飄流,不知所向,詢鄉人方知化木附舟,悉神姑再造力。
——摘自周金琰《媽祖祭典》一書
賞析:
大海與陸地直接的聯系處,是碼頭,而碼頭或天然或后造,不過,總有不足之處,如水不夠深大船難泊,如“礁石錯雜”影響船泊的順利hellip;hellip;“門夾”,應是現在的“文甲碼頭”,就是現在,還未十全十美,何況千年前后。
這則“媽祖故事”應是現實生活與神話故事的最佳相結合。先不說商人或唯利是圖,或促進商品流通,單說有“商舟”“舟人”求救,“妃乃擲草數根,化成大杉”,“舟因大木相附,得不沉”,舟與人得救,便是“神姑再造力”,即媽祖救助排解“海難”的一大功德。
“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史上許多仁人志士正確的“憂樂觀”是一脈相承的,在有些時代更突出,如海神媽祖見“礁石中商舟將溺,可急拯”,她先放下手中諸事,馬上“化木附舟”;大將軍彭德懷面對農村經濟政策失誤“為民鼓與呼”;一代偉人毛澤東去世前還為唐山大地震災民痛哭hellip;hellip;
歷史上那些高高在上自以為是和現實之中自私自利貪婪者,由此應無地自容hellip;hellip;有的人生前死后,百姓永遠緬懷,有的人縱然活著,也行尸走肉被百姓唾棄hellip;hellip;
○菜甲天成
湄洲有小嶼,住旁流中。一日,妃游至其地。適母遺人以菜子遺之。妃傾之地上。遂抽芽解甲,燦然青黃,布滿山塍。不煩播種,四時不絕,自生自熟于荒煙斷沁之間。莖干花葉,可以薦神供佛,名曰菜子嶼。鄉人采之為仙葩神卉,至今猶野香郁郁;斥鹵之外,洵為勝概。
——摘自周金琰《媽祖祭典》一書
賞析:
神話故事,總有神奇之處:hellip;hellip;不煩播種,四時不絕hellip;hellip;
筆者更愿意想象默娘親自帶著姐妹到小嶼種“菜”:一鋤一鋤開荒,一鋤一鋤整畦,一鋤一鋤下種,然后挑淡水澆水,頂烈日鋤草施肥hellip;hellip;因默娘平時常采藥種藥為鄉民治病,“播種種菜”是自然而然的。至于“鄉人采之為仙葩神卉”,“至今猶野香郁郁”,既是不少花草、蔬菜開花時美麗芬芳,又是默娘是老百姓敬仰的神姑,與她相關的事物都是美好的,正能量的。
筆者見過山中盛開的紅杜鵑,見過一大片田野盛開的油菜花,總是令人精神一爽,心曠神怡,久久不能忘懷。
這則媽祖的“菜甲天成”故事,許多人無法幸運地身臨其境,但讀后依然可以“野香郁郁”。
崇敬媽祖,信仰媽祖,歌唱媽祖,就是崇敬信仰和歌唱人類的大真大善大美大廉大正大公大德大愛大仁大義大慈大悲大智大貴大和大福大安大詩,從而不再卑賤,不再彷徨,不再功利,不再小我,從而遠離小人,遠離齷齪,遠離貪婪,遠離罪惡,從而擁有尊嚴,擁有自由,擁有詩意,擁有美好,擁有創造,擁有不倒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