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芬
兒時的我,因為跟大人到媽宮拜媽祖有零食吃而對拜媽祖有了深刻的印象。從大人的教誨中,知道了媽祖是一位神,一位庇佑百姓平安的神,威力無邊。幼時的耳聞目染伴隨著自己的成長,機緣的巧合,讓我有幸從事與媽祖文化相關的工作。兒時的記憶不再神秘,媽祖不再是記憶中遙不可及的神,而是活生生的神,一位在世間播散著“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的神。工作的關系,我漸漸從對媽祖文化懵懂無知到一知半解,漸漸的產生了興趣,沐浴著媽祖靈光,對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
伴隨著高速發展的商品經濟,急功近利和浮躁不安的風氣也開始啃噬著人們的心靈。媽祖文化“立德、行善、大愛”的核心精神猶如沙漠里的一汪清泉,大海里的一盞明燈,頓讓人神清氣爽,目標清晰。沐浴著媽祖靈光,用心領悟著媽祖文化的核心精髓,無疑是一劑提升我們心性、凈化我們心靈的良藥。
立德。立的是大德,仁愛之德。人并不是生活在一個真空的社會,所以,每個人首先要面臨著的是如何處理好自己與別人、自己與社會、自己與自然的關系,這就是德。德是做人的基礎和根本,自古以來,人們總是把德放在第一位的,對品德高尚的人總是推崇備致,格外敬重。人們不一定喜歡聰明有才的人,但一定喜歡品德高尚的人。我們自己當然要好好生活,我們也應該讓別人同樣好好地生活,還應該讓這個社會健康、有序。我們活著,不但不能有害于這個社會,相反,還特別應該盡可能多的有益于這個社會,成為一個受人歡迎和贊賞并得到社會嘉獎的人。媽祖作為神格化的人到人格化的神,是源于媽祖的感人事跡在百姓中相傳而成的,媽祖的感人的事跡,契合了我們的民俗文化,植根與百姓心中,歷經千年而不衰。在道德底線屢被探底的今天,我們更是要提倡立德,正像習近平主席近日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這是為立德樹人確定了依據,也為其明確了目的。這里的德就是中華倫理、中華美德,這里的“德”與媽祖精神的“德”相同相應的。
行善。古人說“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是對行善最好的詮釋,行善最低的原則就是不做損人害人之事,成就別人做成好事。所謂“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行善首先要有善心,善是無私的,行善就是一種無私的行為,心無雜念。善能感動他人,善能化解恩怨,善能融洽社會。一個倡善的社會,必定是充滿安心,和諧共處的社會。小時候經常看到乞丐來討飯,每當這時媽媽總是盛一碗飯或是拿一點零錢給他們,而乞討者總是要不住地說聲:“謝謝”,這也許就是最簡單的行善,但這種最簡單的善,卻能給因生活窘迫而以乞討為生的人以繼續活下去的勇氣與機會。贈人玫瑰,手有余香。行善不但利人,也在利己。行善,猶如在坎坷的道路中為自己鋪上平坦的磚石,因為自己付出了,所以才會得到豐碩的果實。行善,看似微妙的小事,可他有時卻可以改變一個人的一生。
大愛。人間有愛春自來,和諧的社會需要愛。自愛愛人,由己及人,由人及物,由近及遠,由“小愛”到“大愛”,有小愛方能形成大愛。愛意味著理解和寬容,意味著放棄,意味著犧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愛心的世界里。花開,有綠葉扶持;月缺,有群星做伴;日出,有湖水梳妝。天地萬物都懂得關愛,更何況我們呢?孟子說:“敬人者,人恒敬之;愛人者,人恒愛之。”生活中我們在互相幫助的氛圍中進步和發展,愛不是嘴上說說而已的美好言辭,而是你隨時關愛著每一個你所認識與不認識的人,同情他們,幫助他們擦干生活帶給他們的眼淚。愛心就像陽光,需要照耀在大地上,才能真正地成為溫暖人心的力量。和諧社會是我們的共同理想,每一個都獻出點滴愛心就匯成一股暖流,讓社會更加溫暖,我們在付出愛心的時候得到付出的欣慰,讓那些受到幫助的人享受到愛的感動,每個人都是愛的付出者,每個人都是愛的受益者,施人以愛,賜人以福,最終愛心會回到我們身旁。這就是媽祖的精神的“大愛”。
傳承媽祖文化,弘揚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的精神,在浮躁中沉淀自己,定性自己,修身養性,造福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