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春來
相傳宋太祖建隆元年(960)農歷三月二十三,福建莆田湄州林家生一女。因她“生至彌月,不聞啼聲”,父母乃命名為“默”。林默自幼好學,聰穎過人,她的水性很好,熟悉海上氣象,風浪天獨駕小舟為漁家排難,救死扶傷。她的仗義行為,轟動遠近。有一次,她在大風浪中搶救一只被打翻的商船,終于救回遇難者,但她自己卻因筋疲力盡,被風浪吞噬了。從此,民間流傳著林默生前拯溺救難和“升天”后顯靈護國庇民的許多神話故事,《敕封天后志》和《天后顯圣錄》亦載其事跡。
千百年來,人們從媽祖海上救難的感人事跡和海上獻身的壯烈舉動中,從海事活動屢蒙媽祖庇護的親身經歷中,樹立了挑戰海洋、努力駕馭海洋的信心。人們耳熟能詳的“掛席泛槎”、“鐵馬渡江”、“化草救商”、“禱神起碇”,分別描寫了先人與海洋災害作斗爭的情景。媽祖是中國歷代官方所尊的海上保護神,也是中國古代海洋文化的象征。
在中國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上,中國人不但創造了豐富燦爛的海洋文化,而且形成了中國式的海洋文化傳統。鄭和下西洋期間屢得媽祖神救,而后的鄭成功收復臺灣、施瑯收復臺灣也無不得于媽祖神助。媽祖信仰是鄭和七下西洋的強大精神支柱,每次遠航前“設祭開洋”,船隊上祀奉媽祖神位,有力推動了媽祖信仰和媽祖文化的傳播。媽祖扶危濟困、拯救海難、庇護鄭和“師旅之安寧”,成為鄭和遠航的海上保護神。總之,鄭和的七下西洋與傳播媽祖信仰、媽祖文化是緊密交融和相互促進的。
我國是個海洋大國,在古代海洋文化階段的很長時期也是一個海洋強國。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出海口廣州、泉州、寧波、揚州、登州等港口,都是媽祖文化的最早傳播地。隨著瓷器、絲綢的大量出口,媽祖文化也同時傳播到世界各地,特別是明代沿海省份大規模的海外移民,華人華僑把媽祖文化帶到東南亞、歐美等地。大部分媽祖廟宇兼作同鄉會館,成為聯系鄉誼、傳播中華文化的重要場所。
在中國的民間傳說里,媽祖所體現出來的神性最主要的是愛,是母親愛護兒女的無私的愛,在媽祖身上,人們可以看到東方海洋文化的精神。人們敬仰媽祖,紀念媽祖,肯定媽祖文化中的精華,正是緣于媽祖的崇高形象和媽祖文化的“護國庇民”的內涵與特色。媽祖信仰是一種傳承千年的民俗,是一種文化積淀,更是一種民族血脈。
媽祖文化肇于宋,傳播發展于元、明、清,光大在當代。經過千年傳播,媽祖信仰文化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全球華僑華人有著巨大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