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媛
我的家鄉在興化的南洋平原,以出產稻米聞名,鄉民的收入主要來源于此。靠天吃飯的人們往往對神明菩薩特別虔誠。在那里,主婦對一年里頭大大小小的節祭是不敢含糊的,都要認真地備上供品,燒上一炷香,念念有詞,保佑風調雨順,家人平安。正月十五元宵,無疑是最隆重的節日。這一天,全村張燈結彩,家家戶戶都要宴請親朋好友,來觀看這一年一度的菩薩出游。
爺爺告訴我們,村里供奉的菩薩叫“娘媽”。“娘媽”是一尊顏色鮮亮的木塑,眉眼秀氣,穿戴著鳳冠霞帔。這一天,人們恭恭敬敬地把她從廟里迎出來,接受拜祭。拜祭的活動,是從幾天前就開始準備的。家家用米漿炊制“元宵糕”,用紅線在大盤上堆出塔狀,還要準備其他豐盛的供品,有水果、線面、干果。一個宗姓的還要每家出人手,搭建用來放供桌的竹棚,張上能遮風雨的帆布,布置上花木彩條。元宵當天,供桌上會擺滿供品,迎接菩薩經過。夜里,菩薩還會被迎到棚里供奉。
正月十五一早,家家戶戶都把紅色的三角旗用竹桿張掛出來,還特地去摘束松枝插到旗桿頂頭。這是午后巡游要扛的旗。吃過早、午飯,參加巡游的人們就開始往廟里集結了。音師紛紛奏起傳統的十音八樂,喜氣騰騰的,人人臉上神情興奮。“娘媽” 已經穿戴一新,被迎坐進特制的木架上。時點一到,就有人用火點開一種很響的土炮“沖”,嚇人的響聲過后,村里的幾個青壯年男子抬著“娘媽”開始起步了。這一趟巡游,行程是設定好的,從村頭到村尾的大道都要經過,還有鄰村的受“娘媽”庇佑的地方也要經過。這支隊伍,浩浩蕩蕩,極有聲勢地行進著。隊伍里有扛旗的,有跟香的,有村民組織 “鑼鼓”隊沿路表演的,還有村中小孩穿著戲服扮演戲里人物的。主婦們緊張地在路旁等待著,她們準備了香案、貢銀、稻草、鞭炮、鮮花,不時伸頭探看前方的情景。熱鬧的聲音越來越近,主婦們眼明手快,開始燒貢銀、放鞭炮、跪拜在稻草上,把新年愿望向經過面前的菩薩秉告,求菩薩保佑家人平安,保佑男人發財,保佑孩子“聰明瓜”開。晚上的時候,村民在布置華麗的棚里,擺上供品,按抽簽決定的順序接迎菩薩,一“接”一“接”地供拜“娘媽”。這是一個不夜天,燈光、煙花、香案、燭光、爆竹,聲聲響響,煙霧迷漫,人們虔誠地守在棚里,進行各種儀式,向菩薩祈求hellip;hellip;
這個節日,在記憶里,一直是那么隆重,多年不消。記得我曾問爺爺:“這個菩薩是誰呀?大家那么信她。”爺爺說:“是lsquo;娘媽rsquo;,是一個對百姓做了很多好事的人。人們崇敬她,設廟來供奉她,請她來食各家的香火。”我問爺爺:“她是哪里人?叫什么名字呀?”爺爺說,他不知道。他只知道從他一出生,那個廟就存在了。大家都稱菩薩是“娘媽”,祖祖輩輩就是這么傳下來的。
長大后,我去了湄洲島。登到祖廟,看見大廳供奉的那尊神像,跟家鄉的“娘媽”幾乎一模一樣。我才明白,家鄉的菩薩就是媽祖,就是在海上往來,救人扶危的“海上神女”。
媽祖原名林默娘,北宋建隆元年,出生于莆田湄洲。史料記載,她出世時就有神跡,長大之后聰慧無比。據說她長于占卜,精通醫術,常為民解憂;她立志普濟眾生,終身不嫁,獻身慈善事業;她精研醫理,治病救眾,向眾人普及防疫消災的知識,造福一方的百姓;她還通曉天文氣象,熟習水性,常常幫助在湄洲海域遇難的漁舟、商船;她會預測吉兇,船戶出航前,都會問她是否可出航。人們傳說她能乘席渡海救難,久而久之,她被稱為“神女”、“龍女”。媽祖28歲的時候羽化升仙,據說當天有很多村民目睹,她乘長風駕祥云,飛天而去。此后,航海的人總是看見她穿紅衣,在海上救助遇到危險的人們。因此,海船上都供奉媽祖神像,以祈求航行平安順利。
讀古書才知道,中國古人的諸神崇拜很有包容性。他們祭拜風、雨、雷、電、山、川、河、流這些自然界的神靈;他們祭拜自己的祖先;他們祭拜西來的佛。還有一種是對圣人的祭拜,將對待神的規格用來對待凡人,對待那些曾作出過極大貢獻的凡人,對媽祖的崇拜就是這樣的。林默娘生前與民為善,升化后同年,鄉人在湄洲島上建廟祀之,這就是聞名遐邇的湄洲媽祖廟。此后的年代里,地方官向朝庭報奏其人、其事、神跡,由朝庭降旨敕封。據史料記載,北宋、南宋、元、明、清幾個朝代都對媽祖多次褒封,封號從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終列入道教祭典和國家祀典,受到無數百姓的祭祀。
我的家鄉一直在富足的平原,鄉人生活封閉,讀書不多。以前的故事傳下來,很多人都不知道當初的緣由了。只有這種祭拜的儀式一代一代傳承下來,人們用香火、用最虔誠的儀式來表達對一個曾施恩于民的女子的感念。
作為興化兒女,媽祖的慈眉善目是我兒時的記憶。那柔美的形象,那慈悲的性情,已在心靈深深地打上烙印。我越長大,越感受到她的影響。她讓我學會與人為善,葆有寧靜與寬容。她讓我學會與心靈對話,快樂地生活。她讓我對生活始終擁有一份美好的想往,不斷推動著我向更高更好,去努力,去奮斗,從不停息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