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峰天后宮是湄洲媽祖祖廟在莆田城內的主要“行宮”之一,其媽祖信仰習俗的主要表現形式與湄洲媽祖祖廟一脈相承。自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由白湖順濟廟遷建于此之后,該宮就有一系列適應歷代興化府官員至此舉行春秋二祭的禮俗活動。文峰天后宮媽祖信俗融匯了中華媽祖文化中的優秀傳統,成為以湄洲媽祖祖廟為代表的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組成部分,不僅具有強烈的地域人文特點,而且催生了廣大媽祖信眾的情結和文明。
2009年5月,文峰天后宮的《媽祖信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拓展項目。
媽祖信仰習俗簡稱媽祖信俗,亦稱娘媽信俗、天后信俗、圣母信仰等,是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俗文化傳統中地位顯要。它內涵深厚,衍生出來的文化形式和文化空間博大精深,不僅具有豐富多彩的民間民俗內容,還蘊蓄諸多的藝術元素。它源于宋,盛于元、明,興于清代,發展于現代。
文峰天后宮媽祖信俗的主要內容:
媽祖三獻禮:文峰天后宮媽祖三獻禮習俗,是該宮媽祖廟祭活動。其源可追溯至南宋初期就形成的“初獻、亞獻、終獻”的三獻儀式和“迎神、送神”程序。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0年),媽祖被列為“春秋諭祭之神”,編入國家祭典,雍正帝又詔普天下“行三跪九叩禮”后,春秋二祭的禮制,儀注規范完整,肅雍莊重,富有禮俗文化內容。
媽祖廟會:媽祖廟會源遠流長,是一種植根于民間,立足于民間,發展于民間,由民間自行組織,媽祖信眾自愿參與的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展現特色,具有傳統的重大禮俗文化活動。一般在春節、元宵和媽祖誕辰、媽祖升天紀念日期間舉行,內容薈萃戲劇藝術演出、歌舞雜耍表演、工藝美術展示等民間藝術活動,是媽祖信俗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載體。
媽祖供品:媽祖供品是“敬神”又“娛人”的“中華一大絕活”,也是民間工藝美術的一朵奇葩,其源遠溯至南宋時期,歷史悠久,擺序嚴格規范,符合禮制,工藝流程代代傳承,相沿成俗。
媽祖進香:一千多年以來,媽祖信仰傳遍大江南北,媽祖香火遠播五洲四海,成為跨國度、跨地區的民間信仰。媽祖信眾進香活動,是文峰天后宮的重要禮俗活動之一。每年接團上百次,而民間單向、零散的進香活動則不計其數。迎接朝圣進香團隊時,舉行的禮俗儀式,遵從古制,規范有序。主要內容分“迎駕”、“接駕”、“進香”、“送駕”等,基本形式莊重嚴肅,定式傳承。
媽祖巡游:亦稱媽祖巡安、媽祖郊游、媽祖出游,是一年當中最大的媽祖禮俗活動之一。文峰天后宮媽祖巡游,古有定例,由來已久,富有傳統,延續相承。以前,一般都是于每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左右,在莆田城區周邊進行繞境巡游祈安。巡安活動前,要先“卜告”媽祖,確定具體日期和起駕時辰。同時護駕人員及執事要提前三日“皆沐浴更衣,散齋一日,各宿別室;致齋一日。散齋仍理庶務,惟不飲酒、不菇葷、不吊喪、不問疾hellip;hellip;不豫穢惡事。”起駕即日清晨,誦經祈福后,要舉行隆重莊嚴的起駕儀式。媽祖巡安所經之處,沿途家家戶戶門前擺設香案,迎神接駕,祈安納福。媽祖神駕回鑾,要舉行“安座儀式”。
文峰天后宮媽祖信俗涉及宗教學、考古學、民俗學、建筑學、美學、文學、藝術學、航海學、人類學、心理學等諸多領域,展現了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具有傳承性、知識性、依存性、觀賞性、豐富性、多源性等特征以及人文、藝術、實用、推介價值。 (林洪國 鄭育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