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娘,默娘,善良的女神,你把愛灑遍每一個地方,你為我們留下動人的傳說,你帶我們走向幸福的天堂hellip;hellip;”連日來,春寒料峭,歌手郭靜演唱的《默娘》一歌再次深深打動了我。默娘,一個溫情的名字,如同一首永恒贊美詩直抵我的心扉。這讓我自然聯想到文峰宮的媽祖梳妝閣。文峰天后宮坐落于莆田繁華市區,最高層即為媽祖梳妝閣,室內裝飾與百姓家閨房無異,在信眾眼里,媽祖就如同普通的人間女子。
文峰天后宮,因早期山門正對西郊鳳凰山的文峰而得名,宮前的道路原名“文峰宮前街”,莆田人習慣稱“古樓前”。宮中現保存有兩塊石刻碑記及兩根元代石柱,還珍藏有宋代木雕媽祖、手抄媽祖“真經”、木版刊印“百枝簽詩”等,這些都是研究媽祖文化的珍貴資料。
史料記載,明成祖永樂皇帝曾為媽祖題詩,“扶危濟弱俾屯亨,呼之即應禱即聆”,詩句是對媽祖精神的高度概括。文峰宮歷史悠久,聞名遐邇,臺灣信眾凡是前往湄洲祖廟瞻拜祭祀媽祖,或海內外媽祖回娘家,都會先在文峰宮祭祀或駐駕,以示正式和隆重,歲月更替,朝拜者日眾,宮中香火已經鼎盛了600多年。
春雨綿綿,冷意乍起,仍然抵擋不了天南海北媽祖信眾們前往文峰宮朝圣的步伐,春寒中宮內外人潮洶涌,信眾內心世界始終蕩漾著一種幸福感。文峰宮每天都是熱鬧的,生活在這周邊的人們,臉上都是掛著幸福的笑容,陽光般明媚,讓人真切感受到生命是如此溫暖。
“閨中再毓媧皇圣,海內如歆大禹歌。”這里楹聯奪目,墨寶飄香,寥寥數語,高度濃縮了媽祖善德與信眾感懷,不由令人心潮澎湃,心生敬意。這里有一批幸福的媽祖守望者,許多歷經歲月滄桑的老者都喜歡到這里坐坐,看看媽祖,守護著媽祖。“宮廟古色古香、馨香陣陣,到這里可以心生一種心靈的溫暖,滿滿的。”吳玉英老人如是說,每每提及與媽祖有關的往事幕幕,真人真事,一臉感動hellip;hellip;時光的沙漏始終沉淀著過往的感動,心靈的溫暖始終如春。
每年的正月廿九媽祖元宵“尾晚燈”、三月廿三“媽祖生”、九月初九媽祖羽化升天日等幾個媽祖重要節日,我都會隨著洶涌的人潮去文峰宮走走看看,身臨其境第一現場感受濃厚節日氛圍,那里的樂聲、鑼鼓聲、鞭炮聲以及絢爛的焰火,幾回回溫暖了我的心靈,甜醉了我的夢。紅紅的媽祖燈籠高高掛起,喜慶熱烈的燭山、燭船擺開了,一切的一切無不令人感到溫馨。百姓們沉浸在歡樂的海洋中,臉上寫滿幸福。莊嚴的媽祖樂曲響起,信眾們一同虔心祈求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慈祥端莊的媽祖用溫情的目光把天下蒼生注視,百姓們將瓣瓣心香、溫暖的祝福送抵媽祖神龕前,這時候,心和心之間距離是如此的近,原來,每個人的心底都藏有一處最美麗的地方,動人的畫面在那一刻定格。紅彤彤的大燈籠掛起來了,文獻路熱鬧了,莆田城沸騰了,老莆田的年味更足了,到處歡聲笑語,喜氣洋洋。新的一年里,人們內心都有一股熱切的期望,同時,也為自己是媽祖故里的人而倍感自豪。
臺灣與大陸同根同源,媽祖文化已經成為海峽兩岸交流的重要橋梁和精神紐帶。臺灣媽祖信眾經常組團前往文峰天后宮舉行參香駐駕、繞境走街等活動,增進了相互之間了解,提升了彼此情誼。隨著兩岸交流不斷深入,這些年,媽祖文化也得到不斷發展、豐富,2009年媽祖信俗申報“世界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成功,以“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為核心的媽祖文化從莆田走向世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具有普世價值的文化遺產。 (蔡建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