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時代,隨著天妃媽祖影響的擴大,劇作家為了劇情需要開始在戲曲中加入媽祖神話情節,或塑造媽祖形象,這個文學現象除了較常見于莆仙戲劇種外,也見于外地作家的許多戲曲作品。如明代著名劇作家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之一的《邯鄲記》第22出中就有書生落水后呼喚“哎喲!天妃圣母娘娘,一片木板兒,中甚用呵”的道白。明代,反映鄭和下西洋等史事的幾種戲曲中也都有天妃人物。清代,隨著媽祖神格的提高和影響的進一步擴大,出現媽祖情節和形象的戲曲更為多見,筆者所見者就有七、八種。這些天妃媽祖基本都是以忠正和慈悲的女神形象出現,體現了劇作家對天妃形象的定位和認同。以下選擇筆者認為較主要的幾種明清戲曲作品加以介紹,供進一步研究參考。
一、明代雜劇《奉天命三保下西洋》中的天妃
雜劇《奉天命三保下西洋》未署作者姓名,作于萬歷四十三年(1615)之前。鈔本原收入明人趙琦美輯《脈望館鈔校本古今雜劇》(簡稱《古今雜劇》)之中。脈望館是趙琦美的藏書室。趙琦美(1563-1624),原名開美,字玄度,別號清常道人,江蘇常熟人,父趙用賢,萬歷朝吏部侍郎,贈尚書,謚文毅。琦美以父蔭出仕,歷官太仆丞、刑部貴州司郎中?!豆沤耠s劇》共收入元明雜劇242種,《下西洋》即其中六種明人雜劇之一。本劇本是1938年抗戰時由鄭振鐸苦心尋訪搜購而得到,彌足珍貴。
本劇分為四折。頭折寫明成祖下詔推選下西洋“和番”統帥,眾官員推舉三保太監鄭和任下西洋正使。接受使命后,鄭和保舉太監王景弘、副使曹銓、奉御劉林保、潘子成、牛金柱五人,以及“老誠勛舊大臣”平江伯陳瑄一同下西洋。第二折前一部分敘西洋國王會同爪哇國、報達國、占城國、天方國等夷長,匯聚古里國,共商向天朝進貢寶物之事;后半部分述鄭和出洋前,率領王景弘等官員祭拜天妃,祈求天妃娘娘保佑。天妃顯圣與鄭和在夢中會晤,面授機宜,允以保佑承諾。第三折“楔子”寫鄭和用計降服陰謀攔截天朝船隊,奪取貨物的蘇祿國王等人;正文敘西洋國王會同各處夷長在鄭和船隊到達時獻出夜明珠、珊瑚樹等寶物,表示歸順天朝真誠之意。第四折寫鄭和攜同西洋國王等返回中國,皇上命人安排在驛亭筵宴慶賀,最后是皇帝論功行賞,皆大歡喜。
本劇中天妃稱贊鄭和是“秉性忠良”、“忠心報國,真意向神”,故力佑他“此去不動干戈,自然得寶回來”。這里的天妃,完全是一位護國庇民、保護忠良的女神形象。劇中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情節,契合人們信仰媽祖,祈求天妃保佑的心靈需求。在這部以航海為題材的戲劇中,約有40多個人物,但幾乎是清一色的男性,而天妃和她的執扇、掌扇的侍女,則是劇中僅見的女旦角色,她們的出現,無疑亦為這部男性戲增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增加了故事的戲劇性。
二、明末雜劇《西臺記》中的天妃
《西臺記》雜劇共四出,作者陸世廉(1585-1669),明末戲曲作家,字起頑,號晚庵,又號生公,別署遐園主人,江蘇中洲(今蘇州市)人。早年為諸生,以文受人贊譽,但九次參加鄉試都沒有中舉。崇禎十三年(1640)因得人舉薦任廣州府通判,后曾在南明永歷朝任梧州知府,官至光祿寺正卿。明亡,歸隱于故鄉。有《晚庵集》等。本劇取材于南宋末年史實。敘書生謝翱與鄒沨被文天祥招至幕府,參議軍機。元兵南侵,文天祥戰敗被俘,拒絕元將博羅勸降而殉國。文的部將張世杰保護幼帝及楊太后乘船退至南海。天妃娘娘奉玉帝圣旨,派龍神、風伯、雨師等顛覆船只。宋帝等皆落水而亡。謝翱流落浙江,到富春山下嚴子陵釣臺故址,在西臺設文天祥靈位,祭奠慟哭,鄒沨亦趕來同祭。劇本實是借宋末史事,痛悼明朝之亡,劇作透露出一股強烈的民族情緒。
本劇中天妃在第三出出場。當“正旦扮天妃引女從上”后,唱道:桑田變海谷為陵,千古興亡一盞燈。詫道春光好風日,履霜早已積堅冰。
然后是天妃自報家門:小圣天妃,閩中林氏女也。坐鎮滄海,驅策風濤,得制人間死生,遂領千年香火。總之運數有定,敕旨難違,小圣不過奉行文書而已。可憐趙宋三百年社稷,數已垂盡,應是胡元入主中國,雖忠臣義士,極力挽留,終亦不易。今帝舟顛覆,傾蕩無余。只那都統張世杰,擁兵海上,猶思再舉。彼亦劫中人也,豈能獨存?但其忠誠自矢,可與日月爭光。我已奏聞上帝,欲敕他共理海中政務。已奉諭旨,即宜從事。左右!可傳我旨,請龍神議事。
劇本接著是“副凈扮龍神,領風伯、雨師上”,天妃對他們一一交代任務后,諸水神分頭去執行覆蕩宋帝一行及宋將張世杰的任務。待到風伯最后出場道:“好一個張都統,船已覆沒,我事已辦,回復天妃去”,則天妃及其部將的任務遂告完成。劇中有末角人物唱《南呂薄幸》道:鼓已無聲,兵罷莫進,看萬疊波濤震。南風不競,帝宮何處,恐崖門難穩。摧頹盡,猶兀自心頭耿耿,論死碎,原是吾曹職分。
曲詞借劇中角色訴述了作者的悲憫和無奈心緒。本劇中的媽祖是一位忠實執行天帝的天神形象。她雖然對宋帝及其忠臣崇敬悲憐,但無奈“運數有定,敕旨難違”,她不得不“奉行文書”,以令“帝舟顛覆”。她能彌補的只是把“忠誠自矢,可與日月爭光”的忠臣張世杰,死后招到了自己麾下,做了個水神,“共理海中政務”。本劇中媽祖的形象,實是作者心境的寄托和反映。 (劉福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