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訪寶島臺灣的日子,最難忘的是參與媽祖信俗活動,尤其是實際體驗擁有200多年歷史的彰化大甲媽祖繞境巡安。因活動場面特別壯觀、感人,美國的Discovery探索頻道已將其評為與麥加朝圣、印度恒河洗禮相提并論的世界三大宗教盛事之一。
確實,不分族群黨派、職業性別的百余萬人,心甘情愿地跟隨媽祖鸞輿神轎徒步行走,不僅是一種悠久民間信俗的體現,更蘊含著某種心靈與精神層面的共識與分享。
近些年來,大甲媽祖繞境進香的規模越來越盛大,路線橫跨臺中、彰化、云林、嘉義四縣市的20多個鄉、鎮、市,來回步行跋涉320多公里;途經的媽祖分靈宮廟也從80多座增至100多座;繞境進香時間也不斷延長,以滿足外地信眾、宮廟前來參與的意愿。
只見寬闊的街道上,巡游彩車、花車一輛緊接著一輛,據說多達數千輛。每輛車上都張掛著大幅媽祖神像、大紅彩帶,供奉著各種鮮花、貢品;車后都有眾多虔誠的男女老少徒步緊隨。整個巡安隊伍浩浩蕩蕩,緩緩前行。隨車的民眾把隨同巡安視如一次磨練,一種修行,一番心靈的洗禮。巡安沿途,十里八鄉到處紅燈高掛,貢品堆疊,彩旗招展,鑼鼓喧天,人頭攢動。信眾們手持清香或彩旗夾道相迎,虔誠祝禱,或在家門口、店門口擺上香案祭祀,祈求美好的愿景,熔鑄熱情的期盼。
盡管沿街的許多地方擺放著免費的茶水、糕點、礦泉水等,但那些風塵仆仆、汗流浹背的巡游者,卻少有伸手取用的。我想,他們多半是想把它們留給其他更需要的人吧?
我還注意到:與“媽祖之光”大型電視晚會一樣,大甲媽祖繞境活動也與時俱進,融入了不少當代時尚元素。因此,巡游多日的盛典,在古老與莊嚴之外,還增添了幾分輕松與歡快。巡游隊伍中,有不少身穿媽祖衫、手舉進香旗的年輕人。他們有的三五成群結伴而行,有的則是兄弟同仁或姑嫂姊妹模樣,還有些人騎著單車伴隨其間。據說,臺中市還有大專院校學生組團集體參加的。一些花車上,演藝明星載歌載舞,不時引爆年輕人的歡呼與激情。有了現代、流行、時尚風情的交融,媽祖精神更顯得永恒不衰,洋溢著青春活力。難怪有人評介當今的大甲媽祖巡游活動,不啻于一場盛大的嘉年華盛會。這有序涌動前行的巡游隊伍,這熙熙攘攘的圍觀人群,又自然而然地融合成一條彼此關愛的洪流。人們不分彼此,不停地相互招手致意,“你好”之聲不絕于耳。人與人的彼此互動,不僅溢于言表,而且發自肺腑,果真個“同是媽祖信奉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那些巡游和圍觀的臺胞,得知我們這百多人是來自大陸之后,更是喜形于色,熱情倍增。彼此手中的照相機、錄像機都響個不停,都想把這難忘的瞬間,永久地定格珍藏。這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這媽祖靈光凝結的情緣,在剎那間,在微笑中,在揮手與問候中,統統彰顯無遺。隨行采訪的央視、中天等兩岸電視臺記者,敏感且及時地記錄下這感人的一幕。
臨近中午時分,期盼已久的媽祖鸞輿終于蒞臨了,巡游的華彩樂章奏響了!
只聽得四面八方的鑼鼓、鞭炮聲響成一片,震耳欲聾;漫天飛舞的爆竹煙花的碎屑鋪滿地面,形成一條長長的神奇的“紅地毯”。遠遠望去,在彩旗、鼓樂和香客的重重簇擁中,金碧輝煌的媽祖鸞輿緩緩前來了hellip;hellip;
不一會兒,鎮殿正爐媽、副爐媽、湄洲媽等三尊媽祖神像的鸞輿漸行漸近。人山人海的香客紛紛頂禮膜拜,口中念念有詞。祈禱,真誠的祈禱,是信仰者用言辭和身體行動向神明表達頌揚、感恩之情,以及祈求護佑、賜福之愿的神圣儀式。它無疑是一種崇高的精神性供養。虔誠的信仰,心靈的皈依,共同演繹了對媽祖千秋大愛的感恩。
我不禁聯想起藏傳佛教的祈禱朝拜:信徒手戴護具,膝著護膝,全身匍匐,額頭觸地,雙手直伸,手心向下,施行“五體投地”式的磕長頭(又稱“等身禮”)。而誠心謙卑的媽祖神轎“鉆轎腳”,更是出于淵抱而泉涌于心的感動與召喚。根據臺灣民俗,“鉆轎腳”可祈福解厄。它要求信奉者猶如磕長頭那般雙膝著地,俯身叩首,匍匐在媽祖神轎即將行進的軌跡上,讓神轎從自己身上緩緩通過。
轉瞬之間,心醉神迷似的,我平生第一次隨同排成長龍的人流,給媽祖行“鉆轎腳”大禮了。我全身緊貼在被南國艷陽照射得頗為灼熱的柏油地面上,似有一股暖流驀然注入我的周身,我的那份崇敬、虔誠之心拱到了巔峰。因為在這一瞬間,媽祖,已不再是巍然于廟宇大殿之上“可望而不可及”的神祇,而是跟我近在咫尺、仿佛能夠與之進行心靈感應的可親可愛的長輩。此時此刻,巍然莊嚴的媽祖神轎正從我的頭頂和周身經過——像一座巍峨之山,寬厚仁慈,包容世間萬物;神轎的移動帶來一絲微風——像一條慈愛之河,滋養眾生,洗滌我的心靈;轎底的光影斑駁幽暗——像穿越神秘的時空隧道,見證綿延一千多年的傳奇博愛,感悟來自五洲四海的虔誠hellip;hellip;
是的,這種莫名溫馨的氛圍,這般震撼靈魂的感動,定將成為我這一生中最最難以忘懷的心靈旅程之一。 (許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