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精神是媽祖文化和媽祖信仰的核心和基礎,是媽祖生平及傳說中所表現出的高尚行為、高尚情感和高尚道德的集中體現,是被民眾及歷代官方所認可和推崇的一種道德體系。
媽祖精神,作為媽祖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既得到了民眾的認同和膜拜,也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褒封;既融入民間信俗文化因子,也融入中華正統文化因子。可以說,媽祖精神融合了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多元成分,既有濃厚的儒家色彩,也融合了道家、佛家等的某些成分。其中,作為中華傳統文化主干的儒家文化的印記十分明顯,這主要得益于后世傳播者中文人的作用。媽祖精神,作為媽祖文化的一個重要內容,是中華民族文化大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它深深植根于中國傳統文化多元復合的土壤之中。
一、儒家文化中的“仁”,是媽祖精神的基石。
媽祖最讓人感動之處就是她的慈悲和大愛,而這恰恰是儒家“仁”的思想的體現。
“仁”是儒家思想體系的核心。孔子第一個集整體的道德規范于一體,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倫理思想結構——仁學,它包括孝、弟(悌)、忠、恕、禮、知、勇、恭、寬、信、敏、惠等內容。
關于什么是仁,《論語》中有孔子明確的回答:“樊遲問仁。子曰:lsquo;愛人rsquo;。” 孔子在《論語》中關于“仁”的論述達109次之多,可見,孔子對仁情有獨鐘,在整個儒家思想體系中,“仁”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孟子說:“仁,人心也”(《告子上》)。孟子的仁,指人心,即人皆有之的“惻隱之心”,仁愛之心。
在媽祖傳說中表現出的媽祖的仁愛、仁慈、仁德等等,令人倍覺可親可愛。
比如《天后圣母圣跡圖志·禱蒼穹雨濟萬民》記載:“后年二十一,莆大旱,父老咸舉非神姑莫解。尹詣請許之,擬壬午申刻。當雨至期,大沛甘霖,遂獲有秋,人皆歡呼頌德”。體現了媽祖普濟天下的“仁愛”之心。在媽祖傳說 “圣泉救疫” 中記載:宋紹興二十五年(1155年),興化一帶發生瘟疫,眾生無藥可治,有一村民夢見媽祖,說離海邊不遠處有甘泉,可以治病,于是第二天眾人去挖掘并取水飲用,果然水到病除。這個傳說體現了媽祖的仁慈之心。在明《三教搜神大全·天妃娘娘》中提到“尤善司孕嗣”:有某婦,醮于人十年不孕,萬方高禖終無有應者。卒禱于妃,即產男子嗣。凡是有不孕者,隨禱隨應。爾后在民間以天后娘娘作為司孕育的主神來供奉,這和觀音菩薩一樣有著送子娘娘的職能。另有一傳說:“婦人飼子者,將往田園或採捕,以其兒置廟中,祝曰:lsquo;姑好看兒rsquo;,去。竟日兒不啼,不饑,不出閾。暮,各負以歸”。這些傳說體現了媽祖的仁德。對婦女、兒童的保護是媽祖傳說中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媽祖的傳說中,普世濟民占了很大篇幅,憂民眾之所憂,樂民眾之所樂,在民眾的心目中媽祖是一個可親、可愛、可靠、可信的“仁者”。正是這種為民所需的“仁”,才是媽祖文化傳頌千古的根本原因。 (陳天宇 黃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