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百年來,廣大媽祖信眾都把到天妃故里賢良港“娘家”上香朝拜,作為一項重要的媽祖信俗活動,代代傳承。正如莆田媽祖研究先行者、地方文史專家肖一平先生1987年8月出版的《海神天后東渡臺灣》一書所言:“媽祖的遠祖,九牧六房林蘊宗祠在莆田城內,亦陪祀媽祖。媽祖圣父母祠在莆田忠門鄉港里村,祠內陪祀媽祖及其兄姐神位。每遇媽祖節日,媽祖祖廟的出巡媽祖必到以上各祠謁祖,即所謂媽祖lsquo;走娘家rsquo;,當地林姓宗親例必舉行大規模的迎駕活動。”
原汁原味的媽祖“走娘家”習俗是:每年正月到三月,各地媽祖宮廟護送媽祖神像到湄洲島祖廟進香,都要遵俗先到賢良港祖祠朝覲其父母和列祖列宗,第二天再往湄洲祖廟進香;完成“請火”儀式后,又回港里巡游、駐蹕。賢良港的宗親們則準備好“五味”、“十盤全”等宴桌接駕,喜迎媽祖“回家”,并備好“媽祖家宴”,熱情款待護送媽祖“回娘家”的信眾。那些日子,整個賢良港熱鬧非凡,勝過春節。祖祠內更是一派喜慶氣氛,不僅張燈結彩,設駐駕宴,而且還要嚴格按照道壇科儀,舉辦隆重肅穆的祭拜典禮。三月廿三這天“走娘家”活動達到高潮,除了舉行盛大的祭典活動,眾多媽祖神像一同供奉在“神臺”接受信眾祭拜,還要演戲、舉辦各種文藝活動。臨別之際,賢良港的鄉親們會贈送花生、稻谷、紅棗等禮品給各分靈宮廟,蘊含人丁興旺、五谷豐登的美好祝愿。
這一習俗,在康熙五十九年地方官奉旨春秋諭祭后,風氣更盛。正是這種代代相傳、心心相印的信俗活動,促進了各個媽祖宮廟、廣大信眾之間的密切聯系,使之彼此更加活絡和諧,成為聯誼的神圣紐帶與溝通橋梁。
“媽祖走娘家”的隆重習俗,并非近年新聞炒作作秀的產物,而是源遠流長的文化積淀。且舉兩個最著名的宋代“走娘家”事例。莆田荔城區新度鎮錦墩媽祖宮,每逢閏年都要舉行 “媽祖探母”活動。每次均組團數百人,在古時交通不便的情況下,都是步行往返。其起因是:宋元時代,該村有位陳姓信婆得知賢良港有個少女姓林名默,因救父尋兄而得孝深受感動。信婆為了取孝回鄉授教后人,便只身步行數十里來到賢良港祖祠,在三月二十三媽祖誕辰那天把媽祖神像請回本村奉祀。臨行前,信婆舉香三炷許諾:“逢閏年這天都要送媽祖回故里探親。”此后,每逢閏年的前夕,便成為該地信眾舉行“媽祖探母”的活動日,一直延續至今。新度村毗鄰著名的闊口白湖廟,村東還有一座創建于南宋孝宗年間(1163-1183)的葆真宮,也供奉媽祖。
在賢良港祖祠內的大門頂,懸掛一塊題有“靈通龍井”四個大字的古匾額。此匾是古代仙游度尾潭邊龍井宮贈送的。潭邊為九溪匯流之地。龍井宮建于南宋紹興七年(1137),清代整修,仙游縣文物保護單位,其媽祖大殿兩旁板楹對聯“神靈同仰女中圣,利濟不遺天下人”,是清朝御史江春霖所書。宮內奉祀的媽祖被民間尊稱為“玉姑”,且流傳著“玉姑探親”的神奇故事。該宮大門前西側有個“龍井”,井中有十二尾神鯉,平時沉在水中很少出頭露面。但每到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生日來臨前夕,這十二尾神鯉同時浮出水面,頭朝向賢良港方向,以示媽祖要回娘家探親。當信眾護駕媽祖神像往賢良港行走時,這十二尾神鯉便又同時沉下水中,不見蹤影。傳云是“賢良港祖姑神靈在龍井的現圣”,故有“靈通龍井”之典故。后來,所在民眾把這“靈通龍井”四字,制成匾額懸掛在媽祖故里賢良港祖祠,作為該村世代信眾每年護駕祖姑前往賢良港娘家“探親”的歷史物證。
由于該宮距賢良港較遠,且古代交通不便,每年舉行媽祖回賢良港“省親”活動的信眾,須步行三天三夜方能到達。因此,途中還要在忠門“月埔”等地過夜。一路上,玉姑所經過的鄉村,信眾們紛紛舉香迎送,熱鬧非常。
當代,隨著“從湄洲媽祖到天下媽祖”,媽祖信俗的不斷擴展,這一古老的習俗活動也有所拓展變化;其名稱也由莆田方言直譯的“走娘家”,改為更加通俗易懂的“回娘家”。其 “娘家”的概念外延,也從原先專指賢良港故居、祖祠,擴大為包括湄洲島在內的大湄洲地域——對于五湖四海的天下媽祖宮廟、廣大信眾而言,莆田不是媽祖的大故鄉、大娘家嗎? (許更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