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世界各地包括湄洲媽祖祖廟和福建省泉洲市、浙江省寧波市、江蘇省南京市、山東省、上海市、天津市、廣東省深圳市、廣西北海市的天后宮,香港的天后廟、澳門媽祖閣、臺灣北港朝天宮,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澳大利亞等媽祖宮廟5000多座,信眾2億多人。以下以天津市、浙江地區、潮汕地區、臺灣地區為流播區的代表進行闡述。
1、天津市的祭拜海神娘娘
每年立春之后,漁民們在第一次出海前要進行各種拜祭活動,祈求神靈保佑船行平安,魚蝦滿艙。古時候,最流行的做法是:出海漁民先在自家的海神娘娘像前燒香、磕頭,然后到漁船前進行祈禱;臨行前腰向海里撒些糧米等物,以喂飽海中魚怪,使其不興風作浪,讓人們航行順利;漁船起航時,要放鞭炮,以趨邪惡。比較隆重的拜祭海神娘娘活動是到天后宮朝圣。每年農歷三月廿三海神娘娘誕辰紀念日時,漁民們無論多忙都要駕船到市內東門外的天后宮進香,參加皇會(曾被譽為中國的“狂歡節”)。那些魚商在出海前也要到天后宮許愿,祈求人船平安返回。當年天后宮大殿曾懸掛著許多小木船模型,都是許愿者的還愿品。《津門雜記》載:“神誕之前,每日賽會,光怪陸離,百戲云集,謂之皇會。香船之赴廟繞香者,不遠數百里而來。由御河起,沿至北河、海河,帆檣林立,如芥園、灣子、茶店口、院門口、三岔河口,所有可以泊船之處,幾乎無隙可尋。河面黃旗飛舞空中,俱寫天后進香字樣。紅顏白首,迷漫于途。數日之內,廟旁各鋪店所賣貨物,亦利市三倍云。”
2、浙江地區的媽祖信仰習俗
浙江地區象山開漁節是當地一個比較特色的習俗。象山漁民以自己的方式慶祝一年一度屬于自己的盛會。祭海儀式源自悠久的民俗傳統,千百年來,漁民們在出海前總要去敬拜媽祖,祭奠大海,祈求平安、豐收。如今,祭海典禮已成為象山開漁節最具特色的活動之一。銅號向天而鳴,禮花一齊燃放,主祭人和副祭人帶頭船老大一起向媽祖像敬獻花籃。隨后,縣帶頭船老大、各漁村漁民和老漁民代表相繼奉上高香。緊接著,向大海、媽祖神像敬五谷、五果、三牲等。60名漁家漢子高舉海碗向大海、媽祖敬酒喊頌:“一敬酒,感恩海洋;二敬酒,波平浪靜;三敬酒,魚蝦滿倉。”熱鬧歡快的舞樂響起,30名漁家小伙和姑娘滿懷虔誠跳起了祭舞hellip;hellip;最后,當地的魚燈、馬燈、百獸燈歡快地舞了起來,東門船鼓震天響,把祭海活動推向了高潮。整個公祭場面令人感動,因為所有參與者都是自發參加的,所有表演服飾與道具、魚燈、馬燈、百獸形象都是漁婦們親手制作出來的,她們為自己的“手工作品”自豪。莊嚴肅穆的祭海儀式正是象山人知恩圖報的精神寫照,古老的祭海活動被注入了嶄新的時代內涵,除祈求平安豐收之外,更增添了保護海洋、人海共榮的宏大主題。
3、潮汕地區的媽祖信仰習俗
在潮汕地區,凡是近海臨江的村鎮,幾乎都有媽祖廟。潮汕地區百姓拜媽祖的習俗反映了其與海結緣的一面。對媽祖的虔誠,演化出不少民間習俗,最普遍而隆重的習俗是“做媽生”。“媽生”即媽祖出生的日子,即農歷三月廿三,而潮汕地區要吃炒面,意在消災解厄,祈求平安。潮汕地區稱面條為面線,棉紗也稱紗線,兩者形似名近,使人聯想到媽祖傳說中林默手中的漁網線。炒面是面條炒韭菜、豆芽,而豆芽在潮語中稱豆生,寓意誕生與長壽之意。“媽生”宰大鵝也是潮汕地區民俗之一,既是敬神、亦可飽口福。“媽生”敬神還有甜粿、粿桃等粿品,這些都是米粉做成的潮式米糕。甜粿是糯米粉加上蔗糖水拌勻,倒進竹蒸籠慢慢蒸熟,十分柔軟清甜,不易發霉變質。老一輩人搭船前往南洋謀生,順風順水也要一個月的路程,因此就帶著甜粿作為干糧,也就有“無可奈何舂甜粿”的俚語。
4、臺灣地區的媽祖信仰習俗
臺灣是我國媽祖信仰嘴普及的地方,早在清康熙時,大陸的賽神活動就傳入臺灣。郁永河在臺南赤嵌目睹天后宮前演戲酬神寫下《竹枝詞》:“肩披黰發耳垂珰,粉面朱唇似女郎;媽祖宮前鑼鼓鬧,侏離唱出下南腔。”《安平縣雜記》:“三月份二十日安平迎媽祖。是日,媽祖到鹿耳門進香;同時,莊民多備八管鼓樂、詩意故事,迎入繞境,喧鬧一天。是夜禳醮踏火(又曰“過火”),演戲鬧熱,以祈海道平安之意。一年一次,郡民往觀者數萬。”爾后,媽祖香火逐漸鼎盛,因此臺灣現在有“三月瘋媽祖”的俗語。尤其是以大甲鎮瀾宮到北港進香行動最為宏偉壯觀。媽祖在出巡時,要掃街,鳴鑼,清道,舉“肅靜、回避”牌,配置涼傘、鳳輦和“天上圣母旗”等,并依移駕、起駕、巡游、駐蹕、接駕、回鑾等程序進行。 (林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