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口市騎樓老街中山路有座天后宮,始建于元代,至今有700多年歷史。但數十年來香火最旺的是其圍墻外西廂房的媽祖廟。因為這里有4位年過八旬老阿婆,忠實守護已達40載。
拐入天后宮旁小巷,過道兩側張貼的媽祖故事撲面而來。走進小巷深處的媽祖廟,筆者發現這間面積僅數十平方米的廟宇,更像一個居家。地上、桌上擺滿生活起居用品,墻上掛滿玻璃大框,里面貼著祭祀活動相片、宗教圖畫,乃至政府、協會等文件復印件。相對隔離的后屋,則供奉著媽祖女神。白發阿婆們隨意排坐在紅木座椅上,笑盈盈地望著來訪者。
今年80歲的李益鳳阿婆,84歲的吳桂英阿婆和89歲的李愛梅阿婆,都生長在中山街;86歲的吳玉換阿婆則是60余年前嫁到中山街。多少年來,她們人生喜怒哀樂都和廟里的媽祖分享。李益鳳阿婆說,“我們供著她hellip;hellip;愛護媽祖,媽祖才能保佑我們。”
后來,媽祖廟被用作居委會辦公場地。李愛梅阿婆就將媽祖神像藏到街對面吳玉換阿婆家的三樓。上世紀80年代末,居委會退出天后宮,媽祖神像重被“請”回西廂房。從此,4位阿婆每天都到廟里守護著媽祖神像。
“媽祖廟是母親的另一個家。無論刮風下雨,還是炎炎熱日,每天清早六、七點到廟里,下午五、六點才回家。”李愛梅阿婆的長子、天后宮媽祖廟理事長吳進隆說。李阿婆嫁給中山街的吳家后,對天后宮媽祖有著非同一般的感情。吳進隆介紹,他的爺爺健在時也看護廟,曾經和中山街信眾們一起捐錢出力修廟。他感嘆:“母親守衛媽祖已70年,太不容易了。媽祖是母親的信仰,她繼承了吳家的傳統。”
話語間,一位張姓中年女信眾提著一袋蘋果來祭拜媽祖。她說,從小看著祖父母向媽祖進香,后來就跟著父母親來。數十年過去,這些守廟的阿婆在她心里就是媽祖“善”的體現:“阿婆們把廟打掃得干干凈凈,善待每一位信眾。她們守護的是整條中山街的安寧幸福!”
近年來,海口市啟動騎樓老街修繕工程,四位阿婆先后搬離中山街。現在,她們每天要步行數公里或搭公共汽車到廟里。吳玉換阿婆領著筆者去看80多年的老宅,有些傷感。但說起廟里近年開展的活動,臉上很快溢滿笑容。
2009年,海口天后宮媽祖廟加入中華媽祖文化交流協會。2010年,阿婆們到天津等地參加媽祖紀念活動。2011年,她們恭請廟里的媽祖神像,專程到福建湄洲島“娘家”謁祖,實現多年夙愿。在4位阿婆和信眾們努力下,天后宮媽祖廟每年定期舉辦放燈行符軍期、誕辰紀念、祈福消災等多項活動。“今年農歷正月三十活動最熱鬧!”李益鳳阿婆笑著說,知道政府要接收天后宮,大家都很開心,遠近信眾聞訊而來,“準備了200斤平安粉(海南米粉)都不夠吃”。
如今,4位阿婆身體健朗,偶有小恙。她們最大心愿是政府能盡快修復好天后宮,讓媽祖回到正宅,向更多民眾開放,“好好供奉媽祖!” (王辛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