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妃宮位于莆禧城北隅,為省文物保護單位莆禧城的附屬物。據有關史書記載,最初曰崇福夫人廟,后曰浮曦妃祠,明初建置莆禧城時名曰天妃宮至今。清初截界遷民時與界外所有宮廟一樣難逃厄運,被夷為平地。康熙庚申年(1680)復界后原地重建。主體占地面積300平方米,座北朝南偏西,依次分前殿、中殿、后殿三進,抬樑歇山式土木結構。中以兩天井隔間,兩邊有宮房、廊廡,比一般宮廟寬敞,前殿與中殿之間設有多開門扇的隔離闕墻,隨意開啟關閉。宮闕前豎兩石柱,頂部與木支樑交接,形成屋檐構架的受力主體,較為特殊。宮門兩邊有“碼面窗”一對,宮闕兩翼延伸與邊墻交合處凸出兩小間,內祀柳金二使(千里目、順風耳)對面相視,怒目圓睜,赫赫威嚴。門楹底部有石獅一對〔系新設置以示吉祥崇肅〕。門框上正中懸掛天妃宮三字筆力剛健、好尚之殊的扁額,落款有民國年間囗囗囗字樣,誠為可貴。門口有三級青石臺階下接宮埕,宮埕面積約三百多平方米,前方筑一平臺,為神事活動供梨園子弟酬神獻演場所。埕右側有一口水井,水源充足,水質清甜可口,常年井水滿盈。旱年不涸,據傳是宋代人工挖掘供起宮塑神用水之需。宮中前殿、中殿之間天井底花圍中長出一棵千年貞檜,鶴骨龍腰上伸出天井。比宮脊高三尺,樹冠蒼碧,翠蓋如傘,綠霧纖纖,清陰冉冉,真是閱歷經霜久,迎承荷露多。凡觀光游客無不為此注目欣賞。此乃是天妃宮別趣景觀。據傳是首任廟祝有養花樂趣,特意移來椿松檜柏四朵盆景,獨此貞檜天生茂盛,蔥蔥郁郁與宮齡齊壽。清初截界遷民宮殿被夷平地,它也被折斷埋入廢墟之中,經十九年復界重新發青成活,現樹干畄有嚴重損殘疤痕可證。
宮中主祀天妃,合祀楊公太師,臨水夫人,觀音大士,尊主明王(即土地公)等民間傳統奉祀的神袛。由于天妃赫奕昭靈,歷朝均有靈異顯應之事跡,為此佑下子民無不褒崇欽竦,千多年來,善信趨蹌,香煙旺盛,每逢三月廿三誕生吉日,九月初九羽化良辰都舉行隆重的酬神報賽儀式,建壇設醮,載歌式舞。尤其是人間傳統習俗慶元宵活動,從“十七起馬” 至“廿一封路”四日宵,戶戶接駕駐蹕最為激奮騰歡,放煙花燃爆竹,敲密鑼槌嚴皷,鄉樂喧妍,俚歌唱和,家家廳堂瓊香繚繞,燭炬輝煌,彩燈璀燦,祭品豐盈。必恭必敬迎神駕,輸虔輸悃禱平安。元宵最高潮是“十八日”天妃出巡行道,坐著八抬大轎,護著日月扇,(這八抬大轎和日月扇是平時見不到的,系宋代文物)由大鉦開導,文昌、龍旗、大燈、大吹組成全副鹵簿,前遮后擁徐徐緩行境內的直街橫街,大巷小巷,既展現天妃端莊淑圣,明懿慈祥庇民于無微不至,又表達佑下子民對天妃至高無上的信仰。
天妃垂靈顯圣的民間傳說頗多,較為突出的是宋景炎二年十一月端宗趙昰由福州乘船南逃,在海上被元軍追逐至興化港,在浮曦登陸,帝與朝臣憇鯉江廟,太后楊淑妃與內宮諸妃子在浮曦妃祠歇息。臨行時賜贈三件宮庭繡品:“云肩”、“色褲”、“纏腳鞋”。這三件宮庭繡品一直保留至今,每出巡行道才亮相。后來當地村婦們依樣仿造沿襲為民間通用。明、清兩朝及至民國后期莆禧城內無不纏足的女人。凡結婚出嫁作新娘務必上身披“云肩”(繡龍鳳的霞帔)、下身穿“色褲”(褲筒口繡云草的紅褲子)、足著鞋面繡花枝的三寸金蓮纏腳鞋,與眾不同別具一格,雖為傳說,但千多年來美娘們的盛妝風格、獨特習俗足可印證。天妃宮之所以顯靈昭著、名聞遐邇,實與楊淑妃太后的臨幸息息相關。
天妃宮由于它的坎坷經歷,留下不可磨滅的文痕史跡、言傳奇趣,后來人有必要進一步探討研究、考稽搜索,讓它的文物價值進一步提高,使它的文物品位進一步昭融彰顯。
附楊淑妃生平:(?—1279)南宋笫八位皇帝度宗的妃子,端宗趙昰的母親。1276年臨安陷落后,在國舅楊亮節護送下帶倆帝子昰、昺經溫州逃到福州,七歲的昰在福州即位宋端宗,年號景炎,封楊淑妃為太后,垂簾聽政。1278年十歲的端宗崩,由弟昺繼位為宋懷宗,年號祥興。1279年南宋軍隊在崖門敗北,丞相陸秀夫揹著帝昺投海自盡,太后聽到消息,感嘆南宋復興無望也投海殉節。后人為了紀念這位堅貞為國,寧死不降,率領20萬大軍捍衛自己民族,為國盡忠慈滿天下的南宋國母,每年農歷四月廿七日在這舉世震驚的宋元大戰場—新會崖門舉行隆重的國母誕祭祀活動。這國母誕500年前設定一直沿襲至今,號稱“五邑第一誕”。 (武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