邑人劉克莊(1187-1260)是南宋著名詩人,其《白湖廟二十韻》寫道:
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
巨浸雖稽天,旗蓋儼中流。
駕風檣浪舶,翻筋斗鞦韆。
既而大神通,血食羊萬頭。
封爵遂綦貴,青圭蔽珠旒。
輪奐擬宮省,盥薦皆公侯。
始盛自全閩,俄遍于齊州。
靜如海不波,幽與神為謀。
營卒嘗密禱,山椒立獻囚。
豈必如麻姑,撒米人間游。
亦竊笑阿環,種桃兒童偷。
獨于民錫福,能使歲有秋。
每至割獲時,稚耄爭勸酬。
坎坎擊社鼓,嗚嗚纏蠻謳。
常恨孔子沒,豳風不見收。
君謨與漁仲,亦未嘗旁搜。
束皙何人哉,愚欲補前修。
緬懷荔臺叟,紀述惜未周。
他山豈無石,可以礱且鎪。
吾老毛穎禿,安能斡萬牛。
劉克莊的詩講述了媽祖神通廣大,信仰遍及全國,同時又慨嘆媽祖事跡沒有被故鄉學者蔡襄(字君饃)、鄭樵(字漁仲)所搜集整理,而翁亢(字荔臺)對媽祖的記述也不周詳。
到了元代,白湖順濟廟依然香火旺盛,這從元人何中的詩作中可以看出。何中(1265—1332)字太虛,撫州樂安(今屬江西)人,宋末舉進士,以古學自任,元至順間為龍興學師。他曾經到過莆田,作《莆陽歌》七絕五首,其中一首就描寫白湖順濟廟社日廟會的盛況。其詩云:
天妃廟前社日時,
女郎歌斷彩鴛飛。
林花滿地瓜船散,
城里官人排馬歸。
元代朝廷為了海運漕糧,常派使臣到漕運沿線碼頭的媽祖廟舉行歲祭。元大德十一年(公元1307年)的御祭白湖順濟廟文曰:“天開皇元,以海為漕,降神于莆,實司運道,顯相王家,弘濟兆民,盛烈庥光,終古不減,特遣虔修紀事,承茲徽命,永錫佳祉千萬斯年百祿是宜。”在元代,地方官還依例于每月農歷初一和十五前往白湖廟朝圣,沿襲成俗。到了元末,由于兵亂連綿,白湖水市消失,造成水上交通不便。元至正十四年(公元1354年),官府在城內水陸院山門舊址修建宮廟,此宮廟面對文峰嶺(即鳳凰山),故稱 “文峰宮”,隨之把白湖順濟廟內的兩尊南宋木雕媽祖神像遷入奉祀??梢姲缀槤鷱R荒廢于元末,而毀圮于何時尚無從得知,其遺址又在何處呢?
白湖村分為橋頭、闊尾、浦邊三個地段,村中的古街即南宋紹興初年(公元1131—1136年)黃石人林國鈞(理學家林光朝之叔)傾資鋪砌從黃石到城東門石板路中的一段,約300多米。從熙寧橋至玉湖書院的古街兩側屬橋頭,自玉湖書院至三公廟的古街兩屬闊尾,瀕臨海道一側的屬浦邊。據《莆陽玉湖陳氏家乘》載:“宋紹興二十七年,時任秘書省校書郎的俊卿公將闊口街順濟橋北的地方捐獻出來建立媽祖廟,次年白湖順濟廟告竣。”熙寧橋又稱通濟橋,長110米,寬5米,筏形墩7座,橋孔8孔,跨徑12米,高10米許。而通濟橋是一座用長條石鋪成的單孔橋,位在闊尾古街的水上匯源亭(即陳俊卿所建的觀音亭)門前,橋上有座四石柱的亭塔,十分壯觀,但在建國初期因影響車輛通行遭拆。
在宋代,木蘭溪上的溪船過了草緒村與埭里村(今合稱草埭里)之間的陡門,便進入內河的溪泉頭(今屬新溪村),再沿內河可直達陳丞相府(玉湖祖祠)前的蓮塘。(明代海流改道,河床移位,把埭里村分為頂埭尾與下埭尾。)其中內河在闊尾村分為兩支流,一支流直通蓮塘,另一支流西折流向村外的田野,約百余米,再轉北向,與城東門外的鎮海村河道交匯。順濟橋就建在橫穿古街的河道上,與陳丞相府僅距200米左右,而陳丞相府就在順濟橋的北面,因此有關人士推斷白湖順濟廟遺址就在陳丞相府附近。上世紀七十年代,村民在玉湖祖祠附近發現一塊長方形的拜石,有關資料亦云“白瑚廟遺址尚存斷殘的宋代瓜楞形石柱”。故此,2002年10月,莆田民間媽祖信徒集資32萬元,臺灣鹿耳門圣母廟委員會顧問、高雄市莆仙同鄉會理事陳瑞云先生也捐款萬余元,選址在玉湖祖祠西側的空地上重建白湖順濟廟。工程于11月中旬動工,不到5個月就完工。重建的白湖順濟廟大殿為重檐歇山式,抬梁結構,飛檐翹角,雕梁斗拱,門前一對雕龍石柱,玲瓏剔透。整座殿深15米,寬18米,高13米,氣勢雄偉。2003年4月1日,該廟隆重舉行媽祖神像進殿典禮,以迎接媽祖誕辰1043周年。
2008年春,闊口片區全面改造,所有建筑全部拆遷。玉湖祖祠被遷建于玉湖公園,隨之,白湖順濟廟亦遷往玉湖公園,離玉湖祖祠南向約30米,瀕臨舊海道。廟前除了一對大石獅外,兩側還立著 “千里眼”、 “萬里耳”兩石雕。據報載,臺灣親民黨主席宋楚渝為白湖順濟廟托去 “宏仁善濟”題詞。如今古老的白湖村已舊貌變新顏,而重建的白湖順濟廟也給廣大媽祖信眾增添了一處朝拜的圣地。 (續完)(陳金獅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