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苗粟縣竹南中港慈裕宮又稱“中港媽祖廟”,原于塭仔頭興建一小祠,乾隆四十八年(1783)遷建至南門口鹽館前,嘉慶二十一年(1816)由地方士紳甘騰駒倡議重修,三川殿石柱上留有嘉慶二十一年落款的字跡。
道光六年(1826)泉、漳分類械斗,廟宇遭焚毀,由于原廟址地勢低漥,逢雨必淹。道光十八年(1838)遂由地方士紳倡議遷建,慈裕宮歷經(jīng)二次遷建,才遷至今日現(xiàn)址,三川殿后步口仍留有道光年間遷建時的楹聯(lián)落款。
正殿內(nèi)有一塊光緒八年(1882)由兵部尚書太子少保岑毓英所敬立的“與天同功”匾,系因光緒六年(1880)兵部尚書岑毓英督辦大甲溪橋梁修建時,遇到臺風(fēng),前來慈裕宮祈求媽祖保佑平安,因而敬獻此匾。
1918年慈裕宮進行重修,由董事陳調(diào)元、蔡杜輝、方學(xué)京、許生、陳羹梅等人倡議,1919年完成慈裕宮的重修。1929年中港地區(qū)發(fā)生干旱,街莊士紳恭請媽祖,全街齋戒七日,祈求媽祖普降甘霖,眾弟子感念媽祖靈威,敬獻“霖雨蒼生”匾,現(xiàn)懸掛于拜殿。 (董振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