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城區闊口村古稱白湖,地處東門外五里,是木蘭溪與海潮交匯的地方。村口的白湖渡,“舊時客商興販米谷,舳舟戶相望”,是莆田宋代四大渡口之一。宋慶歷元年(公元1041年),陳俊卿的曾祖父陳仁(1015—1064)看上白湖村優美的自然環境和便捷的水陸交通,就從錢塘遷居白湖村浦邊,并以地為系蕃衍家族。因門前有口池塘水色如玉,便命名 “玉湖”,自此“玉湖世澤長”,歷今近千年。宋神宗熙寧年間(公元1068--1077年),人們用舟連成浮橋,時稱“熙寧橋”。至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太守江常改建石橋,后由繼任太守張讀續建完成。
陳俊卿(1113--1186)于宋高宗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舉進士第二(即榜眼),官至丞相,死后謚“正獻”。他的廷對 “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 成為莆田教育的至理名言,他的獻地建廟更是為媽祖信仰的傳播作出貢獻。據明代吏部侍郎給事中、邑人丁伯桂所撰《順濟圣妃廟記》載:“神莆陽湄洲林氏女,少能言人禍福,歿,廟祀之,號通賢神女,或曰龍女也。莆寧海有堆,元祜丙寅,夜現光氣,環堆之人一夕同夢曰:lsquo;我湄洲神女也,宜館我。rsquo;于是有祠曰圣堆。宣和癸卯,給事路公允迪載書使高麗,中流震風,七舟沉溺,獨公所乘,神降于檣,遂獲安濟,歸奏于朝,錫廟額曰lsquo;順濟rsquo;。紹興丙子,以郊典封lsquo;靈惠夫人rsquo;。逾年,江口又有祠。祠立二年,海寇憑陵,效靈空中,風掩而去。州上厥事,加封 lsquo;昭應rsquo; 。其年白湖章、邵,一夕夢神指為祠處,丞相正獻陳公俊卿聞之,乃以地券奉神立祠,于是白湖又有祠。”清代丘人龍有則《托夢建廟》亦言及此事:“宋紹興二十六年丙子,以郊典特封為靈惠夫人。二十七年秋,莆城東五里許有水市,諸舶所集,曰lsquo;白湖rsquo;。歲之秋,神來相宅于茲。章氏、邵氏二族人共夢神指立廟之地。少師陳公俊卿聞之,驗其地果吉,因以奉神。歲戊寅,廟成。”“歲戊寅” 即紹興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可見白湖順濟廟倡建于宋紹興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次年(公元1158年)建成。據載,行宮樓上制誥有“居白湖而鎮鯨海之濱”之語。建成的白湖順濟廟內奉媽祖神像,香火極旺,與當時的湄洲媽祖祖廟、天津天后宮并稱為南宋三大天妃宮。
陳俊卿時任尚書右仆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兼樞密使,官高權重,在他的影響和推動下,加上白湖靠近作為興化軍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莆田城,周邊人口密集、香火鼎盛的白湖廟自然取代了圣墩廟,成為朝廷褒封的對象,官方祭祈的場所,信眾膜拜的中心,并形成演戲娛神、祭祀游境、割香分靈等系列習俗。隨著媽祖封號的增多,媽祖信仰的傳播,各地紛紛仿效興建媽祖廟,丁伯桂的《順濟圣妃廟》就記述:“神雖莆神,所福遍宇內,故凡潮迎汐送,以神為心;回南簸北,以神為信;邊防里捍,以神為命;商販者不問食貨之低昂,唯神之聽。莆人戶祠之,若鄉若里悉有祠,所謂湄洲、圣堆、白湖、江口特其大者爾。神之祠不獨盛于莆,閩、廣、江浙、淮甸皆祠也。”其間白湖廟制也不斷擴大,宋紹熙三年(公元1192年),宋太祖次子燕王德昭的七世孫、江西新淦進士趙師俠游莆曾作《訴衷情.莆中酌獻白湖靈惠妃》三首,其中一首詞曰:“威靈千古護封圻。十萬戶歸依。白湖宮殿云聳,香火盡虔祈。傾壽酒,誦聲詩。諒遙知。民康物阜,雨潤風滋,功與天齊。”從詞中可知當時白湖廟規模之宏偉、香火之旺盛。嘉定年間(公元1208—1224年),白湖順濟廟又重建寢殿,陳俊卿的第四子陳宓(1171—1230)親自撰寫寢殿上梁文:
昔稱湘水神靈,獨擅南方;今仰白湖香火,幾半天下。祠宇殆周于甲子,規模增煥于此時。妃正直聰明,福同于天道;周匝宏博,利澤覃于海隅。人人盡得所求,戶戶愿殫其力,不日遂成于邃宅,凌霄有類于仙居。用赫厥靈,以報有德,神豈厭舊,眾惟圖新,修梁既舉于佳辰,善頌宜騰于眾口。
兒郎偉,拋梁東。獵獵神旗照海紅。
但見舳艫來又去,密俾造化不言功。
兒郎偉,拋梁西。石室云巖晚照齊。
膚寸便為千里潤,農夫不復卜朝隮
兒郎偉,拋梁南。地勝長魁鼎足三。
海腳東來連地繞,壺巔直上與天參。
兒郎偉,拋梁北。塞上狼煙今永息。
山行水宿絕偷攘,浙外淮濡來菽麥。
兒郎偉,拋梁上。十萬人家環首向。
風馬云車自往來,錦衣瓊佩相飄揚。
兒郎偉,拋梁下。斥鹵彌漫開沃野。
黃云收盡月華明,簫鼓聲中渾福嘏。
伏愿上梁之后,神人安妥,年谷順成,賈無風雨之災,士有云龍之慶。春秋載祀,來千里之牲牢;億萬斯年,報九重之寵命。
從陳宓的上梁文中可知白瑚順濟廟分靈數量之多。 (未完待續)(陳金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