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沁安宮供奉的媽祖神像。
莆田市荔城區北高鎮沖沁村有座媽祖廟,叫“沁安宮”,原名“沁江宮”,因橫穿村里的沁江自此入海而得名。清光緒年間,沁江宮重修,晚清“莆田四大才子”之一張琴將其易名為“沁安宮”;并賦聯題于宮前大石柱:“海上魚龍齊排舞,江干波浪護平安。”
據介紹,明永樂年間,村里張姓和林姓先人從木蘭溪畔渠橋一帶遷徙至此。起初這里是出海捕魚小碼頭,漁民們便立一石碑,既作為村、海疆界,又祈佑出海平安。明成化五年(1470年),鄉親們從海里撈得一塊神奇樟木,便在此地興建宮廟奉祀媽祖。
該宮高達六米,兩進結構。宮門兩邊廊墻各有張琴題聯和橫批。其左為:“英風遠屈江天外,坤德長垂澤國中”,橫批“海國安瀾”,上面石梁題有:“太液池群魚瞻拜”。其右為“萬道祥光歸紫府,四時運化福蒼生”,橫批“海晏河清”,上面石梁則題“盤龍齋百鳥皆鳴”。
宮內柱、梁整體框架為木結構,四周則用方石砌成,能有效防止臺風襲擊和海風侵蝕。兩進之間為天井,系用三葉式卯榫結構巧妙重疊合成,為拜亭,風格獨特,展現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高超建筑技藝。進入殿堂,便見中央主祀天上圣母媽祖,陪祀司馬圣王、齊天大圣,前面一排則供奉十七路神明。左側供奉尊主明王及夫人神像;右側供奉堯帝三個女兒云霄夫人、碧霄夫人、瓊霄夫人神像,莊嚴肅穆。
該宮至今還保存著不少文物,如明代的媽祖神像和十七尊陪神小神像,清乾隆年間供案等,均有較高歷史價值。 (黃志霖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