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圳水庫畔的常太王宮,位于離常太鎮(zhèn)2.5公里的霞山境內,是霞山、頂坑、黨城、渡里、金川和馬院等六個行政村的祖宮,又因東圳水庫未建前,廟宇前方一條清澈的江水橫亙而過,直匯入延壽溪,故稱橫江祖宮,與附近的興泰上宮(位于今仙游縣游洋鎮(zhèn)興山村)和廣業(yè)廣宮(位于今涵江區(qū)新縣鎮(zhèn)廣宮村)并稱為莆田北部山區(qū)的三大名宮。宮內供奉的媽祖神像為湄洲分靈像,歷代以來,神施福澤,香火旺盛。
追溯歷史,王宮為唐時的里社,史稱“首林泉福”,里面供奉著山神,為進山墾荒鄉(xiāng)民的議事朝圣場所。隨著媽祖神靈的廣播,至南宋末,里社便理所當然地改稱為宮廟。現存的廟宇坐東朝西南,占地總面積1500平方米,建筑用地800平方米,為明代嘉靖年間,一場山洪沖毀古宮圮后而依舊制重建,歷經數百年的歷史如今依然保留著古色古香的風格。更能說明橫江祖宮悠久歷史的是存有清康熙23年的興化府告示牌一塊,和其后墻內嵌入有一塊宋代雕刻著“石敢當”碑石,成為該宮至寶。而幾經流失后,至今存于城廂區(qū)筱塘的該宮另一寶的宋代石獅,依然是祖宮善男信女的一個不舍的“情結”!
王宮的整體結構由上埕、下埕、大門殿,以及殿兩邊偏舍和上、下埕走廊邊房組成。正殿面闊三間,進深有四柱支撐,大殿內柱采用勝減柱法,基本保留元代建筑布局和特色。宮廟內保存和采用了古代的諸木、石構件,是典型的元代建筑布局手法和明末清初的結構風格,其柱間以梁枋、額相連結,斗欹底使用假皿板,保留著明代木構件的風格。尤其是應用了物理力學上的穿插枋和跨空枋,加強了力學結構的強度和美學上的藝術性。先后被列入城廂區(qū)和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目前,在舉宮上下的董事成員及全體善男信女的共同努力下,正積極籌備申報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其實,今天的王宮之所以香火旺盛,游人如織,是因為不單該廟宇的歷史悠久,或是建筑風格迥異,抑或是人文景觀的不同,是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這里曾是中共地下黨活動的重要場所。活躍在閩中地區(qū)的雷光熙、黃國璋、陳建新、邱途、蔡文珍、林武生等革命先輩在此都留下光輝史跡,成為常太鎮(zhèn)一個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林文坤 林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