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88年從師大中文系畢業后,一直在做老師。1998年7月,開始當黨校教師,在黨校講臺上講媽祖,有十四年了。
在莆田,媽祖文化是一道亮麗風景線,我喜歡講媽祖。
喜歡講媽祖,并不是因為講媽祖輕松。對我來說,講媽祖是一項令人掌心出汗和情緒低落的嚴肅工作。掌心出汗,是因為我總是剛在講臺上坐下就神經緊張,老覺得學生一定會發現我知識十分有限。情緒低落,是因為十四年來,講了幾十次的《媽祖文化基本知識》,每次講完了,便深信自已又講得不好,學生肯定有不滿意的地方。
人,貴有自知之明。盡管我一直在追求中庸,可是我知道我是個遲鈍的人。喜歡講媽祖,當然不是因為我認為自己比別人更有知識,或是寫了許多的媽祖散文,略微懂一些中華傳統文化。有時見到一些人,用一種學校里的學生對老師的謙虛眼神看我,并拿著書讓我簽名,我也覺得驚奇。當然,有人尊敬我,我很開心。
我到底為什么要喜歡講媽祖呢?媽祖的魅力在哪里呢?
喜歡講媽祖,是因為這樣可以讓我的人生更加充實,更加有色彩。我希望自己可以通過持之以恒的努力,成為一個“媽祖專家”。同時,講媽祖,可以讓我進行知識整合,把黨章、傳統文化、經濟以及宗教勸善等融合在一起,而這一些知識,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十分有用的。我的生活,太曲折了。如果沒有這些知識,我活不到今天。我也希望我的意志更加堅強一些。自從1979年我只身一人去上海求學,就一直注意加強意志鍛煉,但收效甚微。
喜歡講媽祖,是因為它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活動。媽祖文化講平安,平安來自中庸,中庸只有二個含義,謙虛和勤奮。內涵不變,時間在變,人在變。更重要的是,學生也在變。媽祖文化是一種變的文化。當然,天不變,道亦不變。謙虛和勤奮的二個內涵是永遠也不會變的。
喜歡講媽祖,是因為我喜歡“憶苦思甜”,把自己的一些人生失敗例子當做“反面教材”傳授給學生。吃一塹,長一智。我希望學生可以從我的教訓中得到啟迪。在生活中的許多場合,錯誤的代價太慘重了。往事不堪回首。痛定思痛,痛何如哉?媽祖是寬容的,允許人犯錯誤,也允許人改正錯誤。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媽祖文化,中庸哲學的智慧,如大海一般地長闊高深。
活到老,學到老。人經常地會說錯話,做錯事,漲得滿臉通紅,為自己的拙劣表現而羞愧,媽祖文化可以讓人從失敗中學到很多東西。失敗為成功之母。
喜歡講媽祖,還因為我喜歡解決一些必須動腦筋才可以解決的問題。做老師,十四年了,講了許多課,《文選》,《語文》,《寫作》,《黨章》,《辯證法》,《臺灣》等。都是別人講過的課。而講媽祖,才完全是嶄新的課題。在莆田,也許我是第一個講授媽祖課的教師。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書》經上的話,簡古精妙,讓我有無盡的受用。
喜歡講媽祖,是因為我喜歡學習。事實上,我只有不斷地向書本、生活、實踐、社會學習,我才有資格在講臺上繼續呆下去。我本來就是一個笨拙的人,隨著年歲增大,頭腦越來越遲鈍了。但是,世界每一天都在前進,而媽祖文化也在每一天向前進。我做老師二十四年來的一個重大發現,就是實踐出真知,勞動者最聰明。困擾我的許多重大問題,在人民群眾手中都顯得輕而易舉。我打算從今天開始,比以往的任何時候,都更加真誠地向人民群眾學習。學習學習再學習,進行謙虛而有成效的努力,使我的媽祖課更有內容,更加貼近生活,貼近群眾。
喜歡講媽祖,是因為講課本身就是一種學習。講媽祖,讓我變得中庸,使我可以讓傳統文化來指導我,使我有計劃、有條理、有步驟、有耐心,以及有變化地生活和工作。為之以漸,持之以恒,這就是傳統文化,我寫作媽祖散文二十年,有一些成就,得益于中華傳統文化。
理由夠多了。一萬個理由。可是,我還沒有提到我喜歡講媽祖的最重要的理由。
理由之一是林老師。林老師是我上大學的英語老師,溫柔美麗,又會鼓勵學生。有一次,1985年春,她在課堂上朗讀了我的一篇英譯漢的小文章。這讓我整整開心了一周。這個舉動,讓我明白,做一個老師,應當抓住每一個機會鼓勵學生。同時,林老師還讓我領悟到,人生中取得一些小成就,并不像所想像的那么困難。正當的事情,只要悉心去做,多少總會有些成就的。我可以在我的媽祖課中,補充一些勵志的內容。 (游荔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