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安宮位于莆田市荔城區北高鎮沖沁村,原名“沁江宮”,因為橫穿村里的沁江剛好從這里入海而得名。在清光緒年間,沁江宮重新修繕,晚晴著名學者、“莆田四大才子”之一張琴將其易名為“沁安宮”,并賦聯一對,題于宮前兩側大石柱,祈求出海平安,聯曰:“海上魚龍齊排舞,江干波浪護平安。”
據村里老人講,沁安宮始建于明代。明永樂年間,現居住在村里的張姓和林姓的先人,從木蘭溪畔的渠橋一帶,遷徙至此。起初這里是鄉親們出海捕魚的小碼頭,漁民們便在此立一塊石碑,既作為村、海的疆界,又祈求庇佑出海平安。自從明成化五年(1470年),鄉親們從海里得到一塊“神奇”樟木之后,就開始在此地興建建宮廟并供奉媽祖。
經歷代修繕,形成現在規模。宮高度約為六米,兩進結構。宮門兩邊廊墻分別有堵嚴實的廊窗,各有對聯和橫批。左側聯曰:“英風遠屈江天外,坤德長垂澤國中。”橫批:“海國安瀾”,并在上面石梁題七個字,曰:“太液池群魚瞻拜。”;右側聯曰:“萬道祥光歸紫府,四時運化福蒼生。”橫批:“海晏河清”,上石梁題字為:“盤龍齋百鳥皆鳴。”以上均為晚晴張琴手筆。宮內柱、梁用木搭構連成整體式框架,四周則用方石堆砌而成,有效地防止臺風的襲擊和海風的侵蝕。兩進間的天井部分,巧妙地用“三葉式卯榫結構”重疊合成,形成“拜亭”,是媽祖宮廟中較為獨特的風格,展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技藝。從門口進去,四根橫梁上依次寫著“元、亨、利、貞”四字。中央神龕主祀天上圣母,陪祀司馬圣王及齊天大圣,前面一排供奉十七尊各路神明的小神像;兩邊立柱楹聯為:“湄島女英胸詣武略名著天宮五路震威風直傳帥府,淮陽司馬劍凈妖氣鞭驅邪魅千年留惠澤遍錫沁江。”左側神龕內供奉尊主明王及夫人神像;右側供奉三尊夫人神像,三夫人分別是云霄夫人、碧霄夫人、瓊霄夫人,傳說是堯帝的三位女兒。宮內還保留諸多文物,如明代媽祖神像和十七尊陪神小神像,清乾隆年間由村里信士捐獻的中案等。最近一次修繕是在1987年,鄉親們很好地保留了宮廟的原來建筑風格和各種文物。 (黃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