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談到媽祖文化時,必然要探討媽祖文化的性質。媽祖文化的性質是信仰,也是媽祖文化的靈魂。媽祖文化的形成是民眾信仰意識產物,沒有信仰就不可能產生媽祖文化,也不可能如此豐富。
考察媽祖文化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媽祖信仰來自民間。首先是傳說,然后是傳說的歷史化和神化,最后發展為普遍的媽祖信仰,從而形成媽祖文化。
目前,海內外學者一致認為,媽祖不是杜撰的偶像,而是從民眾中走出來的真實人物。但她被神圣化了,成為天后圣母。據民間傳說和方志記載,海神媽祖名林默,生于北宋建隆元年(960年)農歷三月廿三,卒于雍熙四年(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是生活在福建莆田湄洲島的民間女子。宋人黃巖孫撰《仙溪志》載:“當地有所謂仙妃廟三座,其一順濟,其一昭惠,其一慈感,皆巫也。順濟謂州林氏女,能知人禍福,即妃也。”《宋紹熙莆陽縣志》亦稱妃為“里中巫”。由上述記載,又可知媽祖本是莆田一個女巫,“能言人休咎”,“能言人禍福”,死后被廟祀。可見媽祖神跡最初充滿巫術信仰特色。這種由巫變神的傳說,將巫視為神靈,設廟祭祀的現象,在中國很普遍。
巫術是人類文化源頭之一,也是民間造神運動孵化器。林默娘的“里中巫”身份,是媽祖信仰原始形態。當媽祖從巫的信仰中脫胎出來時,必須要變換身份,升華為神。許多文獻記載,媽祖最初不過是懂得巫術的普通民女,死后也只是作為莆田地區的地方神奉祀,影響范圍很小。但正如民俗傳播規律告訴我們的,作為媽祖信仰風俗發動者,既然被崇拜的對象已經產生,就會堅信不移。同時他們還會在無形中為媽祖增光添彩,增強她的影響力,將自己創造的神靈事跡遠播出去,于是產生一系列媽祖顯靈事跡。這就引起周圍地區人們關注,于是有了更多信眾參與進來,媽祖信仰便如滾雪球似的傳播開來。
另外,中國水神信仰由來已久。受陰陽學說影響,古代中國人認為水神屬陰,應屬女性,而媽祖正是女性中的人杰和航海者最敬仰的海神,因此備受人們關注。海事活動離不開水,特別是明代以后,海上絲綢之路大開,在航海活動中由于信仰心理驅動,認為媽祖屢屢顯靈。神跡傳說是一種口碑,會不脛而走,四處傳播。這不僅增加民眾的信仰信心,同時由于當地士宦提議倡導,朝廷也頻頻給予賜封,媽祖地位變得越來越高。康熙十九年(1680年),媽祖被賜封“護國庇民妙靈昭應弘仁普濟天妃圣母”;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又被賜封為“護國庇民妙靈昭應普濟天后”。“圣母”和“天后”從此成了媽祖的圣稱。
由此可見,民眾的造神心理必須經歷一個漫長過程。其間,民間信仰到官方助勢,形成媽祖文化這一精神寶庫。而特別要指出的是,官方封賜對媽祖文化形成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使媽祖信仰不僅成為海事活動重要組成部分,而且獲得合法地位。 (陶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