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峽和平女神
“靈妃一女子,瓣香起湄洲”。宋代以來,民眾自發的媽祖信仰由于得到歷代官方的倡導及對媽祖的加封而發展,隨著華人出海謀生傳播海外。現臺灣有媽祖廟1500多座,信眾達1600多萬人,占臺灣總人口的八成。閩臺兩地一個媽祖祖廟所在地,一個是全球媽祖廟最多的地方,兩地都是媽祖信眾最多之地。這是由閩臺兩地的歷史淵源和共同的海洋文化所決定的。海峽兩岸神緣文化的傳播、交流中,在海峽兩岸形成一個“媽祖信仰圈”,共同信仰媽祖。
人們之所以信仰神明,乃是想求得神靈的保佑、并進而獲得心靈安慰和精神支柱。媽祖信仰在傳播之初,其神祈功能比較單一,主要是航海保護。隨著歷史發展,隨著信仰范圍不斷延伸與擴大,其神祗功能也擴展至江河護航、助漕、助戰、消災、解厄、賜福、送子、祈雨等等。萬變不離其宗,人們祈求最多最基本的乃是祈安求福。求得自己平安和福氣。讓自己身心平安,讓家人平安,讓千家萬戶平安,讓村里平安,讓處處平安,讓事事平安,由無數個各種各樣的平安就匯成和平了。
時代要求和平。大陸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臺灣同胞求發展都需要和平。兩岸交流的實踐證明,媽祖文化進通往兩岸和平的一座理想的橋梁。20多年來,兩岸同胞通過這座橋梁,不僅密切了兩岸同胞的交往,在許多事情上達成了共識,尤為重要的是通過媽祖文化交流,增進了對兩岸同胞同宗同根、血脈相連、同屬于中華民族的認同,這就為化干戈為玉帛、實現和平發展提供了有力保證。兩岸同胞共同選擇媽祖為海峽和平女神。
1987年,為紀念媽祖羽化1000周年,莆田市人民政府邀請南京著名書法家林散之先生題字。九十一歲的林老先生題寫的“海峽和平女神”,是一幅字大如斗,氣勢磅礴的墨寶。1998年,由著名石雕師把六個大字刻在湄洲島祖廟山下的石壁上,一字幾米見方,筆鋒蒼勁有力,字字神采飛揚。海峽和平女神表達著海峽兩岸同胞的共同心愿。
在湄洲島祖廟山頂上矗立著一尊高達14.35米多的巨型花崗巖媽祖雕像,她面容慈愛、神態端莊、線條優美。而在臺灣海峽的另一邊,也矗立著一尊一模一樣的石雕像。這兩尊媽祖雕像是為了紀念臺灣北港朝天官與湄洲媽祖祖廟結為至親關系而互贈的,于1991年在兩岸同時安座的。兩尊媽祖雕像隔海相望,共同面向臺灣海峽,是海峽和平的永久象征,為海峽兩岸同胞共同瞻仰。
媽祖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一位海上女神,在海峽兩岸擁有億萬信眾。據記載,臺灣的媽祖信仰是從福建傳入的。“媽祖渡臺”和“臺灣開發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相同的媽祖信仰,成為兩岸同胞的感情紐帶。媽祖代表著“根”體現著在福建、祖在大陸。同時也是對中華民族文化、傳統文化的認同,反映了兩岸之間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國人,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媽祖廟。中國各地及華僑聚居地都有媽祖廟,中國人、海及媽祖廟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福建與臺灣一衣帶水,兩地關系源遠流長。福建人移居臺灣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宋朝,。明末清初后,福建向臺灣移民的數量激增。有因戰亂和自然災害的生存型移民,另有為考取動名、經商以及開墾土地的發展型移民。傳說林默海神助潮鹿耳門,鄭成功率軍得以登陸,驅荷收復臺灣。明末清初,鄭成功被譽為“開臺圣王”,而林默作為一種精神力量,鼓舞人民開發臺灣,因而被譽為“開臺媽祖”。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漳、泉、莆、潮、汀等地人紛紛赴臺定居,這些先民都把從福建帶來的媽祖神像成香火,在臺灣居住地興建廟宇、按照大陸風俗祭奉媽祖。1647年建臺灣最早的媽祖宮,叫做鹿港天妃宙,媽祖則稱為開臺媽。
研究表明,臺灣各地媽祖廟興建的時間,幾乎就是當地開發的年代。年復一年,媽祖信仰早已成為先民們在臺灣島開拓墾殖的旗幟。現在臺灣還有開基媽祖之說。(未完待續)(鄭光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