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左3)與臺灣旅業負責人交談
四、“辦節”推動了媽祖文化自身建設的“當代化”和“文化化”的超越
把媽祖文化“當代化”和“文化化”,這不能算是誰的創見,恐怕是人所共知的。要求媽祖文化與當前時代的特征結合起來,同提高文化品味和發掘文化底蘊結合起來,讓它發展和上升,否則,就會使媽祖文化變成“學術泡沫”。我們要把光投入未來而不讓眼前的“繁榮”技葉遮蔽了心靈的陳光,我們對媽祖文化需要心靈敞亮,要盡一切努力使媽祖文化有新的語境,最美的愿想在媽祖文化建設的超越。為了說清這個觀點,我想對媽祖文化在歷史上的幾次超越作些說明。
媽祖生于宋建隆元年(950年)農歷三月二十三日,卒于雍熙四年(987年)農歷九月初九日。這是媽祖生不原生期階段。在媽祖生平中關于其母的“夢神生女”、“婆婆按節樂神”、“窺井得符”、“羽化成仙”等傳說及情節,直到宣和五年(1123年)的136年間,湄洲人民為她建設廟堂,尊她為“通靈神女”,以及意結她的拯危濟困、揚善去惡的精神品德工作,就是第一次彼時代對媽祖文化的“當代化”和“文化化。”
從宣和五年(1123年)直至上世紀的八十年代漫長歷史時期,歷代皇朝對媽祖的36次褒封,全世界民間和官司方共計5000多處媽祖廟寒磣的建設,浩瀚資料的收集、各地信仰民眾的祭祀活動,這是第二次對媽祖文化的“當代化”和“文仳化”的過程,也是媽祖文化建設的第二次超越。
從上世紀八十年代直至現在,民間社團對媽祖文化的“研討熱的掀起,世界性旅游業的大興大潮,媽祖文化成為維系世界和平文化的,溝通世界炎黃子孫的要座精神橋梁。盡管媽祖短暫的一生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談不上有什么思想體系,但她熱愛勞動、熱愛人民、見義勇為、扶危濟困、無知奉獻的高尚情操,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充溢到千千萬萬和千秋萬代的炎黃子孫的心中,使人連心共蒂,蘊藏著一種民族的凝聚力,一種無窮無盡的創造力。這一切媽祖文化精神的升華和弘揚,是政府和民間的共同努力。我們現在借助辦節,大處說,把弘揚媽祖文化和其它經濟、文化、政治、藝術、環保等建設發展工作,聯系在一起,互促互進;小處說,突出媽祖文化活動自身,把媽祖文化學術研究的精英、旅游文化的行家、信仰媽祖文化的活躍分子召集在一起,對媽祖文化的“當代化、文化化”進行共同的體驗和探索。這是第三次事關長遠發展的超越。這前兩次的超越有兩個比較明顯的成果,即媽祖作為人的形象的刻畫和描繪,以及完成媽祖從人到神的立意創作。現在的第三階段,應該說是從神到智慧人的轉化。“當代化和文化化”的目的性,就在此于媽祖文化更能讓人理解,更具有親和力與親切感,更具有神圣性和服務性,且這個進程還沒有完成,靠“辦節”來不斷進行提供連瑣環節平臺的良機。今后的辦節,是更加規范,或是否更具新意;是進入時間、內容的規范,或是從規范中剝離出來,讓它更隨意性、更信仰品牌性,這是在繼續探討中的任務。
總而言之:媽祖文化旅游,應為一面旗幟,應高高飄揚在我國、海內外,乃至世界性旅游大潮中,她是一個我國炎黃子孫的榮幸和驕傲。 (續 完)(陳國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