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福成(1833—1894),字叔耘,號庸盦,江蘇無錫人,副貢生出身;近代愛國思想家、杰出外交家、著名政論家、優秀散文家。
早年廣覽博學,致力經世實學。二十八歲時,因《上曾侯相書》,就當時社會問題建言,得到曾國藩賞識,遂入其幕府,直至曾病故,近八年。
光緒帝即位,“博采讜言”,薛福成上《應詔陳言疏》,就內政外交如何變通陳法、講求自強問題,提出建策,轟動朝野,一舉成名。旋應李鴻章之邀,入參北洋戎幕,協理外交事務達十年。
光緒五年(1879),撰寫《籌洋芻議》,主張變法,發展工商業,抵御外來侵略,在海內外廣泛流傳,成為中國近代早期改良主義思想的代表作。
光緒十一年(1885),中法戰爭期間,任浙江寧紹臺道,在鎮海領導擊退法國遠東艦隊有功,晉銜為布政使。
光緒十五年(1889),受命出使英、法、意、比四國的欽差大臣,致力介紹西方科技政俗,主張變法維新,保護華僑利益。曾歷任湖南按察使、光祿寺卿、大理寺卿、左副都御使等職。
薛福成出使歐洲四國,在外交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清廷特賜其宅第為“欽使第”稱號,以褒獎其歷史功績。由光緒皇帝御筆親題的“欽使第”豎匾,懸掛在薛府將軍門之上。第內“西軺堂”堂前有一副抱柱聯為:
情話悅親朋,莫談邑中獄訟錢糧事;
交友擇賢俊,愿識天下學問經濟人。
可見那時吏治甚嚴,為官者須懂得約束自己與家人,不得貪贓枉法。
光緒二十年(1894)任滿回國,病逝于上海,享年五十七歲。薛福成赍志而歿的噩耗,在中日甲午戰爭肇始的炮火聲中,從上海傳到京城,朝野震悼,為國家頓失一位棟梁之材而扼腕痛惜!光緒帝諭旨:“照都御史例賜恤恩賜祭葬”,收集其事跡“交國史館立傳。”
薛福成一生勤于著述,有《庸盦全集》(十種)、《庸盦筆記》、《庸盦文別集》等行世。其中《出使四國日記》、《庸盦筆記》尤為世人所看重。《庸盦筆記》是薛福成在同治四年(1865)至光緒十七年(1891)二十七年間,所作的見聞隨筆的刪存編集而成的。全書共六卷,分“史料”二卷、“軼聞”一卷、“述異”一卷、“幽怪”二卷。作者在“凡例”中說:“是書所記,務求戛戛獨造,不拾人牙慧”,“史料一類,涉筆謹嚴,悉本公是公非,不敢稍參私見。即軼聞、述異兩類,無不考訂確定。”
近讀《庸盦筆記》,在“述異”卷中,喜見《湄洲大魚獻燈油》一文,不及四百字,敘寫生動,意趣盎然。首先,高屋建瓴地概敘天后媽祖威靈顯赫,佑庇生民,其神力之廣袤與久遠;并點出莆田湄洲為天后故里,有閎麗的天后宮,及天后圣誕日。其次,描寫“湄洲大魚獻燈油”的全過程,讀來如聞其聲,如見其景。大魚來到之時,“暴鬐瀕海之沙灘,聲如牛吼,聞十余里”;大魚離開之際,“揚鬐鼓鬣而逝。觀其意,若甚自適者”。廟祝率眾,擔筒挈缶,取油往返,寫得井然有序。最后,介紹眾人對大魚為何“獻油”后“自適而逝”的議論:一是大魚“腹中滯油過多,其氣不能舒暢”,島民為它“減肥”,因此快樂而去;一是大魚能為天后宮獻油,以表達對神的真誠,所以欣然而逝。今錄如下,以饗讀者。
天后威靈顯赫,佑庇生民,其神力著于南北海面二、三萬里,蓋近千年矣。福建莆田之湄洲,為天后故里,有天后宮,素稱閎麗。每歲三月二十三日,為天后圣誕。先期數日,輒有大魚暴鬐瀕海之沙灘,聲如牛吼,聞十余里,湄洲之人皆曰:“大魚來獻燈油矣。”廟祝率數十人,擔筒挈缶而往。大魚長十余丈,或數十丈,開口馴伏不動,若有待者。人皆攜尋丈巨木撐拄其上下腭,恐其一齾而殺人也。遂各負擔秉燭而入,兩足皆穿草鞋,恐其被滑傾跌也。諸人皆歷魚喉,抵魚腹,觀其臟腑間積油甚多,無不任意挹取,滿器而出,或既出復入者數次。大約取油至數十石,可敷神前數年點燈之用,即不復入。去其口中拄木,魚即揚鬐鼓鬣而逝。觀其意,若甚自適者。或曰:“魚腹中滯油過多,其氣不能舒暢,去其有余,則魚意自樂也。”或曰:“魚以得獻悃于神為快也。若人謀捕而殺之,必有殃咎,故相戒不敢萌此意。即偶有此意,而魚亦似知之,必飄然而去也。”據閩人述之如此。(陳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