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祖回駕,冒雨繞陣頭
東南亞各國的土著文化跟中華文化少有關聯,所以歷史上媽祖信仰在非華裔民族中少有影響。但亦有特殊的情況。如菲律賓,原是西班牙的殖民地,天主教勢力一直占主導地位,但描東岸省的達社仙俞謝,卻有一座由天主教神父主持的媽祖廟。其來歷據1611年由天主教士所著的《天主教寺院歷史》記載,說是1603年有個叫范馬的漁夫,從達社仙俞謝的拜斯畢河上撈起一尊約6英寸高的木雕神像,消息傳開,居民們紛紛前來參觀膜拜。漁夫為避免接待麻煩,便把神像寄存在一位官員的孀婦家中,不料神像卻經常自然失蹤又返回原處。此奇跡傳到當地教堂的神父那里。神父為探知究竟,就領著村民日夜守護在神龕前,誰知半夜里,在眾目瞪瞪下神像又不見了。繼而大家聽到十分明朗的聲音:“我要回到最初發現我的地方去。”于是村民們只好在原來的河邊蓋一座小廟供奉。后來聽華僑說,這位女神就是媽祖。隨著歷史的變遷,當地小寺院經常變更,但這座媽祖卻作為古跡一直保留下來,并由達社大教堂派一位神父住持。還約定俗成:每星期四下午,媽祖金身由達社大教堂迎往仙俞謝小寺廟,星期六下午又從小廟迎回犬吠日大教堂。1954年,世界天主教會在菲律賓舉行祈禱大會。教皇特封媽祖為天主教七圣母之一,并為她隆重加冠。
在馬來西亞的吉蘭丹,亦有一個頗具歷史意義的故事。即當地的鎮興宮(即從圣春宮分爐的媽祖)尚存一個國王所贈的在鼓,鼓上刻有題詞:“天上圣母靈感。”上款:“咭蘭丹大王四丹恩惠大鼓。”下款:“光緒庚辰年谷旦。”贈鼓的來歷,據民間傳說:吉蘭丹原為暹羅屬國,蘇丹哈默二世因三年一貢的時間已到,乃派華人阿旺押運金花赴曼谷向暹王進貢。嗣因阿旺遲遲未歸,市上傳說是海上遇難,蘇丹亦憂心忡忡。但阿旺的親人到鎮興宮求簽問卜,神的啟示卻說平安無事。不久,阿旺的使船果然平安歸來,國王因此贈鼓與鎮興宮。不管此說真實性如何,但它畢竟是當地耳熟能詳的民間傳說。
(二)現實的影響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世界一體化進程加快,各國都面臨社會文化多元化的挑戰。大多數國家領導層意識到:鼓吹民粹主義、排斥外來文化的做法,已越來越不得人心。所以紛紛改弦更張,實行開放政策,接納多元文化,擴大對外交流,以促進各民族和諧共處,共存共榮。因而,在這種時代大背景下,媽祖信仰作為一種包容性很大(包括儒、釋、道)的華人主流文化之一,又在華人聚居的國家得到恢復和發展。如海南雪隆海南會館天后宮,只有在馬來西亞政府的允許和支持下,才能在首都市中心的樂圣嶺上建造這么一座美輪美奐的中國式宮殿。而天后宮的建筑藝術和管理模式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衷共濟的人文關懷和價值觀念,也必然會在其他兄弟民族中產生深遠的影響。同時,天后宮成為主要旅游景點,也為振興國家經濟作出了貢獻。故天后宮每次舉辦大型文化活動,都得到大馬政府的支持,許多華裔高級官員還直接參與了有關活動。華人占多數的新加坡,媽祖信仰在宗鄉會館的運作下,已融入社會的各個層面。天福宮已被國家古跡保留局公布為第一批重點古跡之一,各天后宮也獻出所擁有的地產支援國家建設,政府與會館天后宮的互動呈良性循環態勢。越南提岸的穗城會館天后廟(阿婆廟)于1993年被越南文化新聞部確認為國家級歷史文化遺跡。1995年,該廟舉行“慶祝穗城會館天后廟建廟二百三十周年典禮”并進行大規模興工整修,使這座獨具廣東建筑藝術特色的古廟重煥光彩,也為提岸當地的旅游經濟作出貢獻。印尼自20世紀60年代起,因軍政權推行排華政策,華人社團和廟宇概遭取締,而自90年代恢復民主政治后,華人廟宇又紛紛修復或重建,這就體現了印尼政府對華人落實民族宗教政策。日本的橫濱,原有一座媽祖與關帝合祀廟,但已毀于二戰。近年來,橫濱中華街區的商貿價值日益攀升,日本住宅建筑會社所屬大京集團計劃在中華街建筑一幢現代化高樓。中華街街區建設團體聯合會獲悉后,立即召開會議研究對策。與會者一致認為,在中華街建筑高層洋樓與本街區的傳統色和文化氛圍格格不入,因而決定聯合抵制。此事引起橫濱市政府的重視,經多方協調,最后以9.86億日元的代價從“大京”手中奪回這塊風水寶地。并公議決定用這塊寶地建造一座體現中華文化特色的媽祖廟。2003年12月成立了中華街發展會和媽祖理事會,并組團到海峽兩岸參觀取經。1996年1月,廟宇初步建成后,理事會一行再次到湄洲社廟分靈金身。當年3月,湄洲媽祖祖廟應邀參加橫濱媽祖開光慶典。橫濱市市長田中宏在慶典會上發表演說,贊揚橫濱媽祖廟開光,能增進中華街繁榮,促進日中人民的進一步交流和了解。媽祖可以疑聚華人的心的看法已被越來越多的外國政要所接受。2006年9月,加拿大卑詩省坎伯蘭市市長貝茨·弗雷德特地來到湄洲祖廟分靈一尊媽祖,準備先安放在市圖書館供人瞻仰膜拜,再規劃建造一座中國式的廟宇,以吸引華僑華人到該市旅游觀光和投資興業。
總之,媽祖信仰在歷史和現實中所凸現的許多普世價值,已成為海外多數華僑華人的共識,也正為越來越多的國際友人所認同。 (續完)(蔣維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