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30日,“媽祖信俗”正式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申遺”成功后,“媽祖信俗”一語迅速成為各種媒體和社會上頻繁使用的熱門語詞。它是繼上世紀80年代末期出現的“媽祖文化”一語后的又一個有關媽祖的熱門語詞。應該說,以“媽祖信俗”名稱來申遺,是選擇了一個頗為恰如其分的語詞,它其實就是“媽祖信仰與習俗”的縮略語。不過,如果認為“媽祖信俗”一語是此次“申遺”新創造的詞語,則不符事實。實際上,“媽祖信俗”稱呼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就常見于學者的論著或文章中,但似乎不如“媽祖信仰”和“媽祖文化”稱法時興和流行,內涵也比較模糊,而此次申遺則對“媽祖信俗”進行了嚴格的定義,使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都得到了明確。
“媽祖信俗”一語,起碼在15年前就已出現。1995年4月,澳門文化研究會與澳門海事博物館舉辦的媽祖文化國際研討會,就率先使用“媽祖信俗”作為會議名稱,會議全稱為“澳門媽祖信俗歷史文化研討會”,后來結集出版的論文集,就稱為《媽祖信俗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在該論文集中,就有多位學者頻繁使用“媽祖信俗”一語。如香港的譚世寶教授有論文題為《略論媽祖信俗的性質及中國學術與宗教的多元互化發展》,該文后來亦發表于《學術研究》1995年第5期。譚文分為四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題為“略評有關媽祖信俗的性質的歧見論爭”,第三部分題為“三教同預媽祖信俗例析”。譚文在“結論”部分中寫道:“筆者認為媽祖信俗起于民間,而倡行于朝廷官府,主導于儒家禮祭,而分行于道佛以及其他民間宗教。”作者在2005年中華書局出版的《澳門歷史文化探真》中,再次把這些內容收錄進去。又如《媽祖信俗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中有中國社科院日本所教授劉天純論文《媽祖信俗文化形成及對日本的傳播》,論文標題中則使用了“媽祖信俗文化”。文章認為:“媽祖信俗文化,發端于福建湄洲島的媽祖家鄉,波及全國,引起歷代朝廷天子的重視,加封過多次榮耀的封號和尊稱,因此為媽祖建造廟堂,行祭祀。”“媽祖信俗也很早傳入臺灣島”,“媽祖信俗文化,從它產生之后,不久也隨之航海經商的船隊傳入日本列島。”2004年,劉天純等著《日本對華政策與中日關系》一書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作者又把“媽祖信俗文化形成及對日本的傳播”內容編為該書之第十七章。
在“媽祖信俗”申遺成功前,較頻繁使用“媽祖信俗”的學者,除譚世寶、劉天純外,筆者所見,還有山東大學的博士閻化川,他在《世界宗教研究》2005第3期發表一篇長篇論文,題目為《媽祖信俗在山東的分布、傳播及影響研究》。另外,何俊、范立舟二教授合著的《南宋思想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書中第八章“南宋的文化風尚、社會生活及其思想史意義”中設有“媽祖(天妃)”一節,也頻繁使用“媽祖信俗”稱呼。書中認為“開始時媽祖信俗流行的區域很小,大約到北宋末年受到朝廷的重視而在更大范圍得以傳播”。“媽祖信俗中的道教色彩最為濃郁hellip;hellip;南宋時,媽祖信俗摻雜了許多道教的成分,也是可以想象的。”在談到媽祖崇拜緣由時,作者指出:“拯弱扶陷,廣濟眾生是媽祖信俗得以擴展的基本原因。”
綜上所述,可知“媽祖信俗”的使用歷史至少有15年了。只是在“媽祖信俗”申遺成功之前,它還只限于在一些學者的文章或論著中使用,直到申遺成功之后,它才有了明確的定義,并逐漸成為媽祖故鄉、媽祖信眾一個幾乎婦孺皆知的詞語。 (劉福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