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割火儀式現場
(一)辦學方面。中華民族一向重視子弟教育,尤其是對儒家文化的傳承,而身處外邦的華僑華人也不忘這個優良傳統。古代的典型例子如琉球三十六姓華裔,他們先是在天妃宮內設立塾學,推選華裔中有真才實學的擔任教習。至清康熙年間,便在天妃宮鄰近另建孔廟和廟學,即在廟的“兩廡設學,選立二師,一曰講解師,一曰訓詁師。村中通事、秀才皆從業於焉。”這是在外國設立的最早的私立孔子學院。三十六姓子弟在琉球自辦的廟學內初學之后,又紛紛爭取官派到中國留學。中國政府也為此設立專門接收琉球留學生的官學。但官學名額有限,更多的人是自費到中國自尋師門。如琉球大夫程順則,就曾于清康熙二十二年到福建拜師,在莆田碩儒陳元輔門下從學四年。
近現代的辦學實例則以新馬地區華僑最為典型。最早的是1849年福建會館在天福宮西側創辦崇文閣,繼又于1854年在廈門街設立萃英書院,以上兩校算是新加坡最早的具有私塾性質的華文學校。戊戍維新運動后,中國國內掀起創辦現代教育風潮,而得西方風氣之先的新加坡華僑自然更加積極追逐潮流,各會館天后宮都先后投入開辦新式學堂的運作。其中,由福建會館主辦的新學堂有道南學校(1906年)、愛同學校(1912年)、崇福女學校(1915年)、南僑女子中學(1947年)及光華學校(1952年)。其中崇福女學校是新加坡第一所華文女子學校,其取名“崇福”即源自媽祖于南宋曾敕封為崇福夫人。另外,1956年,福建會館又領導華社創辦了南洋大學(1991年改名南洋理工大學)。由粵海清廟功德主義安公司創辦的有端蒙學校(1906年)和義安學院(1963年),后者1968年改名義安工藝學院。由瓊州會館創辦的有育英學校(1910年)。由興安會館創辦的有宏文學校(1920年)。由福州會館創辦的有三山學校(年代不詳)。除辦學外,海外許多會館天后宮還譜遍募集獎學、助學基金,用以鼓勵品學兼優的僑生和資助經濟困難的華僑子女上學。
(二)營喪方面:華僑在生、老、病三方面遇到的困難,大多在會館天后宮的仁愛關懷下,可以獲得不同程度的緩解,而唯有喪葬這一關,別人難以幫助,只能依靠會館天后宮統籌解決。早期華僑人數少,一般是由會館施棺和租屋暫時寄柩,但隨著華僑人數的不斷增加,會館的停棺厝也容納不了。故其根本解決辦法還是在當地購置山地,讓華僑喪家直接造墳客葬,待將來有條件時子孫可以把先人骨骸送家鄉安葬;而遺骨不能還鄉者,在外邦也有個入土為安之處。華人的墳山通稱義冢,由會館天后宮統一管理。各國的會館天后宮幾乎都有經營這種義冢,只是規模不同而已。早期的如日本長崎的三唐詩后山均設有義冢,后因城市開拓造成地理變遷而難以查考。今所知僅有福建幫的崇福寺后山(圣壽山)的義冢尚有殘留。據日本學者實地調查資料,今尚存唐人墓碑244方。碑上刻有死者的姓名、籍貫、身份、去世年月日等。其入葬年代自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至光緒二十八年(1902),時間跨度近兩百年。又如馬六甲的三寶山是1685年由華人第二任甲必丹李為經集資購置獻給青云亭作為華人墳山的。1795年華人第八任甲必丹蔡士章與廣東籍大學士胡德壽等人發起籌資,興建一座寶山亭,供作掃墓的華人避雨休憩之所,同時也作為祭祀無主孤魂的祭壇。亭內主祀三寶公(鄭和),配祀媽祖和福德正神。三寶山雖歷經劫難,但在華社的堅持斗爭下,終于獲得政府批準為永久性的歷史文化區,現在山上有12500多座華人墳墓。再如新加坡華僑義冢更極為普遍。原因是星洲地域狹小,人口眾多,華僑們似早有預見,故各個會館都大量購置山地,設立義冢。(未完待續6)(蔣維錟)